|
恩阳区:突出红色文化 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恩阳区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走入课堂、融入活动,让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筑牢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
今年以来,恩阳区围绕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质筑基“四质工程”,对全区57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开展强基固本、榜样引领、教育赋能、正风铸魂“四大行动”,不断建强“红色堡垒”、点亮“红色烛光”、浸润“红色文化”、植入“红色基因”,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让红色精神、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目前,恩阳区已建立党员名师孵化室10个,创评“党员教师先锋示范岗”108个,培育巴山优秀教师30名,设置红色研学精品路线4条,培育“红心向党·精彩人生”“博士文化”等特色品牌12个,创建实践基地28个,开设益智课程24种。 红色研学让学生成长向善
“红领巾”讲解给“红领巾”听,这种创新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据古镇管委会旅服中心主任廖立成讲,近年来,恩阳区让学生通过对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基地的实地参观,融入场景、深度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结合实地教学和情景解说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革命历史主题文化的了解,灌输正能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色课堂让学生动手走心 2022年9月5日,在恩阳区第二小学教学楼走廊里看到两边的墙壁上,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红领巾心向党、我眼中的二十大、我的中国梦等活动的照片比比皆是,定期组织的爱党爱国主题黑板报,更是将爱党爱国教育科学地植入课堂教学。 据恩阳区第二小学校长曹海莹介绍,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沉浸式传承氛围,就是要把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珍惜粮食的优良品德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生根发芽。同时科学制定课外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将闲置土地开垦成菜园子,让学生合作种植蔬菜,进一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挥洒汗水、接受锻炼、磨练意志,让孩子们感恩生活,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不仅如此,为拓展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恩阳区还创建了“花丛中学少年军校”等28个实践基地,通过打造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针对性强的劳动教育基地,培育学生兴趣特长。 红色导学让学生童心向党 南岳山烈士陵园位于恩阳区花丛镇,周边学校也时常通过瞻仰烈士陵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革命先烈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为了祖国的革命和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恩阳区花丛初级中学学生杨双菲在参观南岳山烈士陵园时激动地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光荣事迹,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伟大精神!
瞻仰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题红歌会等等,这只是恩阳区开展红色教育的一种形式,恩阳区还通过开展演讲比赛、红歌传唱活动,让同学们学习经典诗句,感悟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让红色文化在孩子们心田涓涓流淌,浸润心灵,涵养精神。 据了解,除现场参观教学、开展演讲比赛、红歌传唱等活动外,恩阳区组建“夕阳红”宣讲团,邀请老党员教师为青少年上爱国主义思政课30余堂,邀请退休党员教师参加“支部小课堂”,为青少年党员上党课40余堂,组织开展清明祭扫、红色书籍阅读、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100余场次。 红色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急险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仅有一座铁索桥能够经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战士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在恩阳区第四小学六年级二班的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红色革命故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仔细观察,只见不少学生悄悄地握紧了拳头。 “党建+云课堂”模式是恩阳区第二小学的特色课程,依托“慧质筑基”工程,以开设机器人、电脑编程、科学求真等特色课程的方式来塑造红色党建品牌,增强课堂教学生动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先后参加省、市级机器人竞赛活动,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因此获得巴中市机器人教育“试点学校”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