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翟元斌‖读者是著作的雕刻师,致敬读者,寻找不知名的书籍眉批人
    详细内容

    翟元斌‖读者是著作的雕刻师,致敬读者,寻找不知名的书籍眉批人


    一本书出版以后,著作人往往不够注意该书的使用情况,还有读者的反应。今晨,老友在群中发布几张截图,令人感慨。

    老友石矢发布的征询


    【征询】今天收购到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一书(如图),书中几乎通篇用红笔写了眉批,欲知道这出自哪位老师之手,有谁知道的请告知本人,便于藏书时作些说明。谢谢! 石 矢





    读了不知名读者的眉批,很感谢他对著述的肯定和评价,“这本书珍贵,-------就把这本书研究透了就行”。

    接下来,心头有些不安。

    不知名读者眉批的这本书,是由雷锋杂志社主持,邀请国内数位雷锋精神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集体攻关,于201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undefinedMsgID=3978474819832189907undefinedskey=@crypt_628416b1_540d227bcdc483f9c2c57ab6d3712732undefined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该书由我和陶克担任主编,从拟定全书篇章结构,与作者切磋写作逻辑和观点,到全书的统编,的确下了很大气力。发行量可观,先后三次印刷。遗憾的是没有搞过一次读者座谈会,没有面对面聆听读者的意见。

    任何著述都不可能没有瑕疵,也不会终极真理,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瑕疵的克服和作品的完善,正需要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读者评论中的真知灼见,无疑会拓宽作者的视野,帮助作品的修订,还有,日后的创作的赋能。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部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的确如此,一部著述的完成,不是作者最终搁笔的那一瞬间,而是许许多多的读者的阅读、思索,进而形成的解读,完成了对著述的再创作。读者之于著述者自身以及作品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致敬每一位读者,致敬写下眉批的不知名的读者。

    也请各位网友,帮忙寻找写下眉批的不知名的读者。


    1650114097205(1).png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