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汉字溯源”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南阳市第十一小学校 李果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历史字形相当于历史文化的化石。汉字溯源对汉字汉语的学习、对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重溯汉字源头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这种文字作为符号,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比较多,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这些图画或符号许多就代表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最原始的认知,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最原始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齐元涛认为,“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这话是有道理的。“通过汉字的溯源学习汉字,从汉字到词,从词到文化的一个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讲现在的简化字,学生认为不好记,老师也觉得课会沉闷。如果我们结合溯源,把汉字的诞生衍变过程捋一遍,再把字的原图和意思解释清楚,不仅可以让学生识字记字,也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我们要主动创造更多机会向学生展示内容。” 一、“汉字溯源”传承中国古人对自然最原始的认知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最原始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比如“天”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下面一个人的形状,上面有一横。许慎《说文解字》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那么,甲骨文中的“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再仔细研究一下天宇的结构,我们发现,代表人脑袋的圆圈似乎大了一些,与其他部分失调。所以,专家研究认为,甲骨文中的“天”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下面的人形,而在头顶上的那个圆圈,那一横,这个字的解意应该是:人头顶上的“○”即为天。而“地”字的出现要晚很多,在甲骨文中是没有地字的,但在甲骨文中“田”已经出现,就像一块四四方方的稻田,也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对田地的认知,这也可以认为是最早对农耕文化的初认识。而“天”人头上的圆圈或横线,“田”字的方方正正,也是我们先祖对我们生活的星球“天圆地方”最原始的认知。其实像这样的象形汉字还有很多,都是先祖对生活的自然万物最初的探索和研究。 “一”字,也许是汉字当中最为简单的了,但通过“汉字溯源”你会发现“一”字却是先祖对所有认知的基础,在春期时期老子《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了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一个“一”字就是我们先祖对宇宙混沌最初的认知,无形的宇宙本体产生了有形的宇宙混沌状态,有形的混沌又产生了天和地,(天和地又生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交合产生和气,阴气阳气和气的运行产生了世间万事万物。“大道至简”,一个“一”包含了宇宙的产生、世间万物的运行,除了汉字,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符号有这样丰富内涵。而在汉字当中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山、水、日、月等等。 二、“汉字溯源”传承中国古人的家国情怀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句简单的歌词,道尽家与国的联系。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扎根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中国象形文字是表意的,每个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今天,我们从“家”“国”二字说起,感受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家”的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只猪(动物的形状)居于屋舍之中。上半部分是房屋的形状,下半部分是“豕”,即猪。上有屋遮顶,屋下养头猪,在中国人心中,家就是这样一个稳定的住所,可以容身,有产业可以生存,因为稳定,所以有依恋,有温馨。这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最早的认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的节日,向来与家有关。比如春节团圆,过年回家,以家庭团聚作为一年的终点和新一年的起点。中秋节,更直接被称为“团圆节”——一家人围坐一堂,吃月饼赏月,这样的幸福,古今皆然。 再看“国”字。国,始见于西周金文,左边是一个方框,象征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后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表示国界、疆域。 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战乱和灾害的中国人深知保家卫国、捍卫疆土的重要性。“国”的字形演变,说的是国家有疆界,需要防卫力量,在边界线上有战士守卫,国家才能安定,敌人才不敢进犯——对于古人而言,国就是需要用生命守护的那一片土地。 由己而家,由家而国,是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天下联系起来,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去思考立家立国的根本。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既重视亲情更心怀天下,既讲究孝悌更倡导尽忠,于是有了烙印在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有了杨家将一门忠烈。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与家教传承。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处处彰显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家的坚守、对于国的热爱。从《礼记》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人心田,岁月深长,情感深邃。 三、“汉字溯源”传承中国古人的爱心孝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心孝道是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就是孝道文化。她浸润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爱他人,敬长辈,孝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美德。 比如“孝”字,在甲骨文中, 传承优良传统,争扬孝德之风。动物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远古舜帝的“大孝感天”,魏晋王裒的“闻雷泣墓”,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感天动地,流传至今。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学,事亲行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即便如此,实难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之万一。 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和“忠”是联系在一起的。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强调“孝,德之本也”,上至国君,下至平民,都要遵守,“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结”,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道修身齐家。《孝经》还将孝亲与事君联系起来:“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认为对国君的“忠”是对父母“孝”的发展和扩大,这就把孝从家庭推广到了社会,使孝具有了政治含义,也就流传下了岳母为岳飞刺字——“精忠报国”,千古流芳。 四、“汉字溯源”传承中国古人的智勇基因。 每一个汉字都是字形、字音、字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结晶,每个汉字都可以是一个美妙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体现着中华先祖的智慧和勇气。在后人总结的汉字造字方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中,古代先祖把自己的高超智慧和丰富想象都运用到了极致,创造出汉字来描述或表述自己看到的物,自己想到的形,自己悟到的情。而在这样的描述或表述当中,中华民族的智、勇也都渗透在其中。 通过汉字溯源的方法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识字困难的问题,孩子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不是机械的去死记汉字的音、形、义,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符号,而成为了灵动的有故事、有形态、有灵魂、有传承的一个个中华文明的载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是主动的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对汉字溯源,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有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