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春‖深刻把握“用学术讲政治”的内在逻辑与实现途径深刻把握“用学术讲政治”的内在逻辑与实现途径
“党校教师要用学术讲政治”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2017年1月18日在中央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姓党基本原则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具体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落实。现在“用学术讲政治”也成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撰写文章、理论宣讲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立足本职工作,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先后取得一些成果,获得一些荣誉。2022年4月,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批立项;2021年10月,宣讲报告《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落地生根》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论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刊登于《求是》(2018年4月16日);论文《不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刊登于《人民日报》(2022年9月1日);论文《区域协调需要精准施策》刊登于《光明日报》(2022年1月5日);论文《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刊登于《经济日报》(2022年1月24日)。下面我主要围绕“用学术讲政治”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实施三个方面,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用学术讲政治”说的是如何讲好政治理论。“讲政治”,即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体现正确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用学术”,即运用学术思想、话语、逻辑进行阐释,展示学术深度,体现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逻辑。“用学术讲政治”,即用学术话语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做到这一点是完全可能,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一生时讲到,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唯物史观;二是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具有科学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使现代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身的地位、需要和解放的条件,兼具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必然也具有科学性和阶级性。党的创新理论具有科学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学术性;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政治性。党的创新理论实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这为“用学术讲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何以必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讲政治”,目的是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所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任何一个政治理论,都具备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它的价值,另一个是它的逻辑。其价值就是这个政治理论的灵魂和根本方向,而要论证这种政治理论的价值合理性,就必须遵循基本的论证逻辑。单纯强调学术性而弱化政治性,理论宣传的大方向就容易发生偏差;单纯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术性,理论宣传就容易陷入纯粹说教而缺乏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个根本和灵魂,着力夯实学术性这个基础和支撑,在确保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着力增强理论阐释的彻底性、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在长期的理论斗争中丰富和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具有难以驳倒的逻辑力量。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着重提出“《资本论》的逻辑”,“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自诞生的170多年来,遭到许多资产阶级学者的反对,他们质疑马克思主义,企图驳倒并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正如近代法国思想家萨特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所谓的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则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论要能说服人,就要有学术性、有逻辑性,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才能让人信服,让受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如果不能“用学术讲政治”,只是照本宣科、念文件,照搬照抄一味“拿来”观点,那么宣传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何以实施:实现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良性互动 “用学术讲政治”,关键在一个“讲”字。“讲”的核心问题是话语的使用,即用合适的语言将学术与政治衔接,实现理论的有效传播。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用学术讲政治”,需要实现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良性互动,要用学术话语为政治话语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政治话语要从学术话语中汲取滋养并为学术话语的广泛传播提供良好环境。具备恰当转换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能力,成为用学术讲政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实现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良性互动,理论工作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用学术讲政治,“讲政治”是目的,是出发点,“用学术”是手段,是方法。理论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要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坚定的政治执行力,保持理论清醒,确保政治方向,确保和中央精神同步,准确把握政治话语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够把握理论阐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从而为“用学术讲政治”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性的背后是理论逻辑,如果理论工作者不能从源头上讲清楚理论问题,就很难达到宣传效果。比如说,党的创新理论中有许多政治话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自我革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这些概念背后都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解读好这些概念需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对每位理论工作者来说同样适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旗帜鲜明的政治话语,其本身又是一套严密深邃的学术话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门“看家本领”,就是抓住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良性互动的“总开关”,这样就能为政治话语搭建起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第三,准确把握宣传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针对不同受众进行宣传,选题要紧扣时代脉搏,在话语的使用上要有所区别,选择符合受众心理的表达方式,使学术话语表达更有温度,所讲的政治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例如,以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就要采用更加突出学术语言和规范表达方式;以青年大学生等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为宣传对象,话语要更加注重准确规范,突出政治导向;以农民和社区居民等基层群众为宣传对象,话语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增强感染力和亲切感。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用最适合的话语,将学术上真的逻辑与政治上善的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让受众在美的感受中产生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成长春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