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元斌 ‖ 以伟大斗争精神为统领,发掘弘扬雷锋憎爱分明的政治品质一、“伟大斗争”精神,是党的百年辉煌的历史承载,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与现实意义 有论者指出,斗争精神贯穿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 这里,我们讨论着重点是,“斗争”和“伟大斗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频词”。 如果做思想理论溯源,“伟大斗争”作为一个极具特定政治内涵的话语形态,最早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伟大的斗争”,体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于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美好憧憬,体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还将面临这种风险、考验的科学预判。 毛泽东提出的“伟大的斗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的最早形式,具有时间原点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的提出原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写入报告,首次提出了要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 在“7·26”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斗争”和“伟大斗争”共出现23次,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面对波诱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斗争”无疑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面向全党提出“三个务必”,“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其中之一;面向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成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内容,也经大会同意被写入党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伟大斗争”不仅具有政治象征功能,它更是对我们党百年辉煌的历史承载,是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自明。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深刻洞察,体现中国共产党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思维,体现中国共产党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政治智慧。 深入学习把握“伟大斗争”的深刻内涵、思想要义、实践要求,是当下,发掘弘扬雷锋憎爱分明的斗争精神的重要依据和统领。 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指出憎爱分明是雷锋重要的政治品质 毛泽东当年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曾经指出,学雷锋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体两面,逻辑性体现为憎与爱分明。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军队一向就有两条方针,第一对敌人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第二对自己人、对人民、对同志、对宫长、对部下要和,要团结。周恩来对雷锋的题词,体现了毛泽东一贯的思想“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憎爱分明,是指热爱与憎恶的界限清清楚楚.对人民要爱,对敌人要憎。雷锋从心眼里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从骨子里痛恨旧社会,痛恨旧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憎恶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一切丑恶的社会现象。他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憎爱分明,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心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他以满腔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群众运动,在社会生活中,他都能按照党的指示办事,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在1961年10月8日的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在报纸上看了一篇文章,其中鲁迅的两句诗对我教育很深。我坚决要按照鲁迅的那两句诗去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强子牛。”对敌人要狠,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党、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 对党、对人民、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憎爱分明的政治品质的形成,来源于切身的体验,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 雷锋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他遵循"问题—学习——实践——总结"的科学的学习公式,以"钉子"的精神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使他懂得了应该憎什么爱什么、憎谁爱谁的道理。他注意用英雄人物“高度的阶级觉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鞭策和激励自己,使朴素的阶级感情向着自觉战士的高度开华。 三、新时代发掘弘扬雷锋憎爱分明政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事物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党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时代背景、关键领域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思想。深刻学习贯彻这个思想,发掘弘扬雷锋憎爱分明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夺取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斗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雷锋为榜样,像雷锋那样热爱党,坚信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雷锋一生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领导坚信不疑,决心做党的好儿子。他经常把党比做自己的母亲,比做天上的太阳,比做航海的灯塔.党抚育他成长。 1963年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雷锋日记》,全书计121篇,其中有66篇记录了他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深情厚爱。 雷锋作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党和国家遇到困难时,没有怨言,没有叹息,有的是为党为国分忧的行动,有的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勇敢地维护党的领导,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伟大,歌颂党为中国人民建立的伟大功绩,以现身说法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解放的道理。 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党的二十大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十年来国内外各种风浪的考验和检验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戴的当之无愧的革命领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就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风险挑战中运筹帷幄,从容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一些年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世所罕见的挑战的命脉所系,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赢得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所在。因此,“两个维护”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是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最严肃的政治规矩,我们要以雷锋对党忠诚的信仰与坚定态度,毫不动摇忠实践行“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以雷锋为榜样,发扬和保持昂扬的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即斗志,是指人们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价值立场和意志品质总和,是作为实践形态的斗争在主观形式上的能动反映。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在精神状态上来一场“大斗争”,这既是基于对历史的观照,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首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形势,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居安思危的危机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时刻做好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能力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其次,要主动同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作斗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当下,有些学雷锋志愿者对思想理论上正确与谬误的斗争,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我们就做好公益,不用管那些事。”有的不知不觉被历史虚无主义牵着鼻子走。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讲温暖,讲爱多了许多,很少讲憎爱分明。当然,进行“爱”的教育,是无可争辩的永恒话题,不过只讲爱是不够的,现实世界还存在着许多假恶丑,仅仅凭借爱还不足以扫除和防止假恶丑,也就不足以催生一个真正美好、正义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周恩来1963年为雷锋题词精辟概括的“憎爱分明”具有巨大的张力。现实要求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纯净,增强文化自信,敢于亮剑发声,主动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澄清是非、回击谬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再次,归根到底要对自我发展和价值评价采取“否定之否定”态度,也来一个“自我革命”。要学会在逆境和不确定性环境中成长,主动开启“新的矛盾运动”的装置,在打破旧平衡、达到不平衡,打破不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动态运动中,深化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认识,重拾初心,重温誓言。只有在回归梦想、回归初心、回归本色的道路上历经摸爬滚打、千锤百炼,才能“强起来”。 (三)以雷锋为榜样提高斗争本领 如果说,发扬斗争精神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开关”,那么提高斗争本领就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要求和行动逻辑。 斗争本领是指在应对伟大斗争、建设强大国家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要素的总和,是人们斗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新时代的斗争本领主要包括: 一是政治力。 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 在讨论不能斜杠雷锋问题时,针对某些学雷锋志愿者漠然态度,笔者曾经提出“学雷锋志愿者大多数都很喜良,用善良的心善待周围的人,用善良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时间久了,会不会消蚀分辨善恶并勇于亮剑的意志力?“憎爱分明"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贵州省雷锋精神研究会首任会长翟洪凯在回应中,提出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扬善惩恶"是学雷锋志愿者的双重任务。学雷锋志愿者所做的都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善事,都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然而,众多的学雷锋志愿者本人,以及有的报刋的宣传报道和有关部门对学雷锋志愿者所进行的教育培训中,往往忽咯了"做善事是在同恶的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道理。 “因为学雷锋要讲付出、讲奉献,必须有善良之心。然而由于前述原因,这些志愿者就会形成用单一的"善良”来观察社会、观察世界,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在面对恶的行时失去"勇于亮剑的意志力"。比如,在各类诈骗案件的受害者中,有的就是学雷锋志愿者。因此,应补上对学雷锋志愿者进行"扬善惩恶"双重教育这一课。” 为此,要求有两条:一是在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时,要注意把握"善恶观",使志愿服务活动取得更好的实效;二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应注意把握"善恶观",增强对人、对事的善恶辨别能力,对善者扬,对恶者惩。这样,才能实现学雷锋,做好事,当好人,奉献他人,提升自已的愿望。 如何做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努力学习,提高对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学习的内容多,前面说的界定善与恶涉及到的内容都应该学。要根据志愿者各自的情况抓好学习。同时,要向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学习,学习他们是怎样把握"善恶观"的。二是努力实践,争做"扬善惩恶"的模范。要成为雷锋式的好人,就必须把"扬喜惩恶"贯穿于生命历程的全过程。 二是学习力。 学习是提高斗争的本领的最好的老师。“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要珍惜学习机会,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能够用专业知识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更要善于用专业知识总结好人民实践的新鲜经验,为人民立命,为国家立说,为时代立言,这是中国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三是适应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深层转型和变革,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要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现代性人格,主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活力和创造性。 四是发展力。 发展力是从能力要素自身的生长性来说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应对许多潜在风险和未来挑战,要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厚培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 政治力、学习力、适应力、发展力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能力要素体系。其中政治力是前提,学习力是基础,适应力是关键,发展力是保障。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雷锋向我们走来,学会憎爱分明,努力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