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教育纵横 >>教育要闻 >> 掌好“五个应”走学校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详细内容

    掌好“五个应”走学校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说到学校特色,有“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说法。它能避免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其背后的担心是学校都办成一模一样。但是,每所学校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校存在,每所具体的学校都会有自己的“不同之处”。而特色是指“显著的不同”,中小学之间究竟有多少“显著的不同”?在教育现实中,为了追求“显著的不同”,各种教育概念层出不穷,商业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口号也在教育领域里不断出现,大家对学校个性的追逐有时竟高于对学校共性的研究,教育的功利与浮躁现象需要我们正视,学校特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思考。

         一、学校特色发展应植根于“乡土”

         实际上,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等文化特征,如果要说“特色”,学校的自身历史、地域、环境等这些“乡土”文化,就构成了独特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需要充分理解与尊重这些文化特征,把它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充分运用。在此过程中,学校自身的文化特征会更加凸显,如果能呈现出“显著的不同”,那也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刻意的追逐与打造。平昌县青云小学地处山区,山清水秀,古木参天,“和善”文化底蕴深厚。于是平昌县青云小学在师生中厚植“和谐相处,团结友善”的人际文化,形成了结合和睦、友爱、互助的师生关系,出现了教师“来了不想走,走了又回来” 的“凤回巢”的独特现象。

         二、学校特色发展应生长于“愿景”

         学校愿景,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是学校发展的“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是对“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情怀和价值追求。学校愿景以办学理念描述出来,以办学实践使之落地,并最终以课程来实现。平昌县青云小学依据 “志以青云,行以至善”的办学愿景,提出了“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质教育、优秀教师)、立三特(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教育有特色)、树三名(教学有名师,质量有名气,学校有名声),创巴蜀名校”办学目标,并以之构建学校特色创建体系。该校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三优、三特、三名”办学大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为了实现学校发展高位突破,平昌县青云小学继续以“依法治校,立德树人,关注生命”为引领,以“年终学校考评争创一类学校”为工作誓言,紧紧围绕提升“五个质量”( 党建质量、管理质量、德育质量、教学质量、环境质量)新战略,内强外联,奏响奋进的时代强音。

         三、学校特色发展应成长于“课程”

         学校人才培养的“聚焦点”始终指向立德树人,而“落脚点”则通过课程来实现。学校特色创建是以校本性特色课程为载体。平昌县青云小学在特色创建中开发了以下课程:一是依托学校群文阅读科研课题和“少年百科知识报读报点”平台,开设“诵读经典”特色课程,编写了《经典读本》校本教材,开展了“读、诵、演、讲、办”等系列比赛活动,将经典引入课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置在学生心中。二是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和课后服务平台,开设了“太极拳”“科技教育”等特色课程。几年来,结出了硕果,学校5位教师参加省太极拳比赛获得银奖,学校也成为“巴中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多人次科技创新作品获得省市县一二等奖。

         四、学校特色发展应着眼于“时代”

         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校长李云贵在接受《四川教育》记者访谈时谈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单元。教育的社会环境是时代视域的教育实况,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视域下教育实况的‘长善救失’。”也就是说,当时代缺乏什么教育,我们就应该抓什么教育。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常常是站在教育时代特征高度。任何学校特色创建,都必须以教育时代特征为依据。当今教育时代特征既有“整体育人”,又有“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基于整体育人这个前提,在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寻求特色创建。为此,平昌县青云小学开展了《新时代家校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家校合力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的途径和课程设计。

         五、学校特色发展应把好“三度”

         一是方向的精度。学校特色创建是有教育价值蕴含的学校文化的彰显,在方向选择上一定要有内涵深蕴,能够及时捕捉学校教育的迫切所需和育人根本。创建是一种建设,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学校特色创建正是一个不断充实育人价值的特色化过程。

         二是项目的适度。一般地讲,特色用“鲜明”来表述,因而特色并不在于多少,有内涵、亮起来,就好,以合适为基本原则。

         三是参与的广度。学校特色不是少数人的特色,而是整体风貌和风格,因而学校特色创建的项目需要学校师生全员参与。对项目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参与程度都会因人而异,学校既要处理好参与的广度,又要处理好参与的程度,智慧的校长会将项目演化成普及性全员活动,让全体师生都愿意参与,同时又因材施教,对有特别爱好和特长的师生以社团形式促进其参与的程度。但基础教育不同于大学专业教育,即使是社团,也要注意普及常识与专业创造的区别。以平昌县青云小学的“诵读经典”项目来说,既以班级为单位,融合语文学科教学,达成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同时又以“读报节”“诵读经典”系列活动,通过读、诵、演、讲、办等方式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还有社团活动,满足不同师生对经典文化的追求。(来源: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青云小学 董秀兰)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