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教育纵横 >>教育要闻 >> 挖掘教材资源内涵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详细内容

    挖掘教材资源内涵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时间:2022-11-23     作者:安阳市殷都洹滨小学 孙艳芬【原创】   阅读


    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建立在自己已有的认知上。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时,注意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产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进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让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成为学生生活的写照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和情境图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或者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以图片的形式通过故事、场景、问答等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图中的故事、场景等都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形式新颖又具有启发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好素材。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研读教材,吃透每一幅图的编写意图,建构每一幅图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成为图的主体,从而赋予其以鲜活的生命力,让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最大限度发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作用。

    (1)理解每一幅图的编写意图

       一年级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以下是两位老师不同的课堂教学:

    教材呈现内容:教材主题图:树上的松鼠,左边3只,右边2只。

    教师A:

    师:“图上有什么?”

    生:小松鼠在树上玩耍。

    生:左边3只,

    右边2只。

    师:一共有几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3只松鼠,用数字“2”来表示2只松鼠,和起来一共有多少只,用“+”表示。(板书:3+2=5)

    师:看着书上的图说一说,在3+2=5的算式中,3、2、5分别表示什么?

    生:3表示一个数,2表示另一个数,5表示合起来的数。

    教师B:

    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吧,看,好多小动物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呢。快来看看,他们是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可以是小棒,也可以是圆片、正方体等,讲一讲图中的故事。

    学生选用一种学具来表达,比如不同颜色的小棒分别表示左边和右边的松鼠,分成两部分放在不同的位置等。

    学生把你自己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同桌说说。

    学生展示,老师让大家观察不同的展示方法。

        教师画出○○○○○代替学具演示。引导思考:○表示什么?如果颜色换一换表示什么?放到一起表示什么?

        学生同桌合作,用5种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小刀、橡皮等)表示把两部分物品合并起来的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不断接受质疑不断修正的过程。

    教师总结指出:“+”就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所以刚才的故事都可以用3+2=5来表示。

    教师让学生换一种学具再次讲故事,这次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讲。

    (1)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表示。

    (2)尝试用学具摆一摆4+1=5。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位老师:对图的基本要义理解较浅,按部就班看图教学。这样的教学对图的处理太简单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主题图的内涵,也就而导致了后面学生理解的偏差和不深刻。

    第二位老师:深刻理解图的意义和作用,大胆开发图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又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通过用学具讲故事的方式将生活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2)让学生成为图的主体

    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数是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学校生活中的老师、同学等,颜色明艳活泼,特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主题图呈现的场景也是学生熟悉并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的,如:校园占地面积、商场购物、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外出研学乘车、游乐园玩耍、过生日分蛋糕等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让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不仅有着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是我身边的生活。

    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图中的小朋友、小动物等,亲自成为主题图的主角。比如:“咱们班的小明跑的真快呀,看看他用了多长时间?”(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图);“迎面走来的就是我们的校长,快看校长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图形?”(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图);“这两个分苹果的同学原来就是咱们的小明和晓东啊,来告诉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分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图)等等。

    二、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1)以“生活”为抓手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主。比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我们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帮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生活中你见到过数字“7”、“20”吗?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列举与数有关的事物,比如一个星期有7天、我家有7口人、文具盒里有7支笔、第一小组有7名同学、小明家住在20层、一本数学练习册20元、东东坐20路公交车上学、哥哥比弟弟高20厘米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活动的素材来自于生活,从而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真正的会应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2)以“实践”为重心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显著的外在特征。通过动手实践,亲自参与知识形成或应用的过程,不能拘泥于课内教学这一单一的形式,好多时候需要大胆地走出教室,将教学搬到“室外”去。

    六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学校刚刚修建了环形跑道,但是各赛道的起跑线还没有标出,于是经过申请,由六年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同学们的积极性瞬间高涨,纷纷拿出纸笔开始画图、设计、计算……当问题“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抛出后,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卷尺、粉笔等简单的工具,带领孩子们来到了操场。计算、分析、测量、纠错、质疑、再计算,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终于亲自完成了学校跑道起跑线的设置,当学校校工师傅根据孩子们的计算画出标准的起跑线时,同学们欢呼雀跃。

     这个班的学生常志恒在他的数学日记《我是跑道设计师》中激动地说:“数学真是无孔不入,想不到操场上还能上数学课。数学让我们成了伟大的设计师,数学让我们成了学校建设的贡献者,这是我小学阶段最难忘、最自豪的数学课。”

    总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受、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应用意识。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