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领袖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峰区红领巾巡讲团走进安阳市南关小学时间:2022-12-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安阳市南关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少工委的号召,组织并成立了“安阳市南关小学红领巾讲师团”,随即开展宣讲活动。本期宣讲主题“聆听领袖故事——闯五关”,红领巾宣讲人三(3)中队辅导员袁宁。
宣讲内容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就是我们敬爱的习爷爷,你们了解习爷爷的成长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词语来了解习爷爷在延安插队,过“五关”的故事。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梁家河,开启了他七年的知青生涯。在梁家河,习近平经历了艰难生活的磨炼,闯过了“五关”,成为了现今我们国家伟大的领袖! 那么,这五关都是什么呢? 第一关,就是“跳蚤关”。现在卫生条件好了,我们大家几乎都没见过跳蚤,家里老一辈人都知道,从前,生活条件艰苦,都是睡在在土炕上,睡觉时会觉得有小虫子咬,这就是跳蚤。习爷爷在窑洞,也跟跳蚤打过交道呢!看,知青们苦中作乐,虽然环境恶劣,但并没有一味地抱怨,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慢慢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跳蚤关”不容易,“饮食关”也是考验。当时,习近平他们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团子,就是窝窝头,杂面,水煮白菜,蒸土豆或者一些野菜。不像我们现在,每顿饭都会炒个菜。而且,当时的油是生产队自己榨的油,每顿饭能滴一滴就很不错了,更别说吃肉了。连续几个月见不到肉,所以就有的人看到生肉都会忍不住直接去吃。 习爷爷回忆起来还是感觉到很温馨,并没有因为吃不到美味的食物而感到灰暗,反而是从中品味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甘甜。 第三关,是“生活关”。很多同学可能会笑了,生活有什么难的,还用得着闯关?让我们看看这个词——“捻毛线”,恐怕大家对此都是陌生的,你们知道吗?当时他们都要自己织袜子,缝衣服,缝被子,这些对于去往农村的知识青年来说,简直是无从下手。不过好在自己慢慢地克服困难,一点一点学习,最终也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起来了,以至于做其他事情时也养成不等不靠不依赖的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 第四关,是“劳动关”。习近平从城市到农村,刚开始爬上山都感觉气喘吁吁的,评了6分,和跟他年龄相仿的,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的分数一样。习近平拿出一股劲,没黑没白地拼命干。 经过一年的锻炼,他的体力上来了,技能也掌握了,评分也成了10分。 第五关,是“思想关”。前面四关都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思想关就不同了。我们想象一下,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周围的人、事、物都不熟悉,会是什么心理状态呢?对,好像被排斥一样,感觉与人家格格不入。习近平当时也是如此,曾经还因为误会,遭受不信任的目光。这让15岁的习近平感觉十分地孤独,不过习近平通过大量看书,积极和群众交流学习,最终收获了大家的信任。 其实,习近平能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这七年青春,依靠的是他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从书中汲取智慧,运用到实践,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考验,扎扎实实地学习,最终成为我们伟大的领袖! 听完习爷爷闯关的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宣讲感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生活磨难的习爷爷,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落实在行动实践上,终于闯过一关又一关。少先队员们听了红领巾宣讲员袁宁老师的宣讲后,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如此好的学习条件,珍惜我们南关小学宽敞的教室,先进的设备,耐心的老师。要向习爷爷学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怕困难,勇于克服,这样才能成长和进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处在义务教育的一线,是科教兴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沿阵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使命督促着我们,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凝望着我们,教师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将孩子们培养成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小先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