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翟元斌‖致敬学雷锋60年,盘点雷锋杂志值得收藏的文本 (三)雷锋文化新视野
    详细内容

    翟元斌‖致敬学雷锋60年,盘点雷锋杂志值得收藏的文本 (三)雷锋文化新视野

    致敬学雷锋60年,盘点雷锋杂志值得收藏的文本

    (三)雷锋文化新视野


    六十年,有多少风景留有你的影子而值得回眸, 《雷锋》八年,内中有多少文本与你的青春梦想和热血一同升腾,

    盘点历史,盘点你的记忆存储磁卡,记住这些文字,

    ——因为,它有生命,它会生长。





    雷锋文化新视野

    翟元斌


    2014年的冬天有些冷,纪念雷锋诞辰74周年的日子,却让北京充满了暖意。12月20日, 一个即将诞生的《雷锋》杂志编辑部,在解放 军报社举办了“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 这个颇具新意的主题,吸引了全国雷锋研究专 家学者和学雷锋活动团队代表50多位聚集一堂, 纵论学雷锋活动50多年来的波澜壮阔,细数新 时代雷锋的桩桩感动。当然,所有的论题都指 向一个聚焦:经历半个多世纪学雷锋活动孕育的“雷锋文化学”正式开题。

    一个似乎有些专业味道的话题,与当下大 众文化层面所呈现的势不可挡的雷锋“后流行” 趋势相呼应。这些现象都充分表明,雷锋已经 成为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文化符号。

    一、雷锋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文化的发展进化有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性,但这种客观规律性是通过人的 活动而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是依靠人的选择的 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实现的。人们的文化选择和 创造又总是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选择,文化选择、创造和政治经济的变迁交汇一起,整体推进、互为印证。

    首先,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相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的一个丰硕成果。雷锋文化缘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确立并且逐步巩固,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在恢复到旧中国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较大的一步, 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机。社会现 实影响人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实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风尚。

    同时,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要求包括人们的 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 在内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并为它服务。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标准和诠 释追求的信念体系。它是一个国家、 一种制度 以及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新 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的信念体系已无法承载 它的全部发展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 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便是历史的必然。 雷锋精神应时而生,其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感 动了无数人。1962年雷锋牺牲以后,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从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掀起热潮,雷锋文化也在学雷锋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第二,雷锋文化是群众性学雷锋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文化是历史的投影。 一个事物、 一种文化 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 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雷锋文化虽然以雷锋名字命名,但是它的生成和完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实践。不能想象没有人民群众持续50多年的学雷锋实践, 会有生气蓬勃的雷锋文化的产生。雷锋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充分显示了文化主体——人民群众行使文化选择的权利、责任和创新智慧。

    在持续50多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为缅怀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人们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抚顺,望城、鞍山等地建立了雷锋纪念馆,据资料介绍,遍布全国各地各种类型、不同规模 的雷锋事迹展览馆(室)就有上百座。而以雷锋 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物、单位,诸如雷锋 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号公交车等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形态万千的以雷锋事迹为题材的城市雕塑构 城市文化一道道亮丽风景。雷锋纪念馆(展览室成为学习雷锋、弘扬雷锋文化的重要基地。

    文化工作者,遵照周恩来关于“作家应该 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东北有一 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的指示精神, 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图书、创作演出了大量宣传 和歌颂雷锋精神的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仅图 书一类,就达10182种之多。近年来雷锋动漫、 各类雷锋帽、雷锋文化衫等时尚服装更是流行于年轻一代

    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新型社团组织,比如“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学 雷 锋 典 型 联 谊 会” “学雷锋指 导委员会” “雷 锋车队” “雷锋 公司”等。人们 还创制了若干带 有法规性质的规 章制度,诸如“关 于开展学雷锋活动决定” “评选,雷锋式先进集体、个人的标准”等。它们构成雷锋文化的制度形态。

    学雷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 多富有成效的形式和方法:雷锋事迹展览、雷 锋事迹报告会、学雷锋活动日(主题队日)、学 雷锋夏令营、党员奉献日、评授“雷锋奖章”、 学雷锋论辩赛、学雷锋理论研讨、学雷锋经验 交流会和座谈会、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50多年来,雷锋文化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 一代人的心灵,在雷锋文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无 数个先进群体和个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 焦裕禄、张志新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健夫、 朱伯儒、张海迪等等。他们都受到了雷锋文化 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有的直接就是雷锋文化派 生出来的。刘英俊在他生前使用过的锄把上刻着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还写诗赞美雷锋。张华生前说过,雷锋的 生命在他身上延续,雷锋的热血在他身上沸腾。 这些雷锋式的态出人物,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经 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像雷锋那样 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品格。50多年来, 无数计的雷锋式人物都从雷锋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不断地把新的内容注人和融汇到雷锋文化中。丰富它、发展它。

    所谓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 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复合体。

    二、 从雷锋精神——雷锋文化——到“雷锋文化学”

    雷锋文化是伴随学雷锋活动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雷锋文化概念提出,却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学雷锋活动开展初期,媒体间经常使用“雷 锋事迹”一词,还没有形成“雷锋精神”概念 1963年3月20日,解放军报社论《学雷锋看行动》 中,首次使用“雷锋精神”这一概念。1989年 11月,《解放军报》编辑部与国防大学科研部 联合召开“学习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 是对学雷锋活动开始学理梳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此为开端,学雷锋活动从初期宣传动员阶段, 历经经验总结阶段,进入到理论创造阶段。国 内各种学雷锋研究会和理论研讨会也多了起来。 不过,这个时期的研究还专注于雷锋精神的一 般解释,以及面对商业化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困扰的解疑释惑上。

    雷锋文化研究的肇始,可以追溯至1990年 问世的《中国雷锋现象》论著。著者以敏锐的 视角,观察学雷锋活动纵向历史和横向剖面, 从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通过对学雷锋活动的 几度兴衰和青年一代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的曲 折过程,对此作了冷峻的社会透视和清醒的理 性辨析,从而揭示了雷锋精神作为我们“社会 粘合剂、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焦点的巨大价值。

    《中国雷锋现象》论著对学雷锋活动中产生的 事物归纳、概括,首次抽象出“雷锋现象”新 概念,这是理论上的一次飞跃,她为后来雷锋文化概念的提出,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2005年,抚顺召开的“雷锋文化学术研讨 会”,第一次提出“雷锋文化”的概念,发出 加强雷锋文化研究呼吁。对这次会议成果进行 充分报道的辽沈官方媒体,第一次使用“雷锋 文化”新词汇。2012年,中国雷锋文化促进会 成立,展现了推进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努力 2014年12月20日,《雷锋》杂志编辑部召开“雷 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会上,《雷锋】 杂志编辑部担当责任,提出因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搭建“雷锋文化”研究平台,发挥媒体影 响力,人才聚集力,传播辐射力,推进、完成《雷 锋文化学》学科体系建立。开辟了雷锋文化系统研究的新境界。

    “雷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理应从毛泽 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雷锋系列题词指示中汲取营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继者持 续向全社会推出雷锋这个先进典型,相继对雷 锋精神做出了一系列精辟诠释,为中国先进文 化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范畴,为中 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奠定了雷锋文化学的基本框架,

    首先,揭示雷锋这一文化偶像特征。刘少 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雷锋的“平凡面伟大”,阐明平 凡与伟大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统一.

    其次,概括雷锋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无 论是刘少奇,还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题词都指明雷锋文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精神。1965年8月30日,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发表 了毛泽东“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的手迹。毛泽东指明雷锋精神核心是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的名句“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面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 级斗志”概括出雷锋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三,定位雷锋文化的时代价值,邓小平 题词“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又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透彻指明学雷锋是一个自觉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自我提升过程,是向共产主义者高标准前进的自觉 实践过程。学雷锋根本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问题。周恩来题司,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原则,赋予明确内涵,指明学雷锋的目标取向。

    第四,奠定雷锋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伟人题词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诸如“平凡而伟大”“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钉子精神”等。在道德价值观上形成“甘做人民勤务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新规范。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为雷锋文化理论形态建构了新的话语体系。

    第五,成为雷锋文化研究和发展的行动纲领。伟人的题词开启、指导了持续至今的全国范围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国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鼓舞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 主义建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绝好的主题,为未来社会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价值目标和模式及可供参照的方法;雷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构成,成为国际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三 、从理论发力到放飞中国梦想

    学雷锋活动持续半个世纪之久,雷锋精神由政党伦理上升至国家伦理,其影响已经渗透整个社会组织的骨肌,达至社会心理结构,衍化成独特的文化现象。以雷锋名字为表征的人文化,获得大众最广泛的认同。继往开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统御大势,顺乎民意,在不到 两年时间里,密集发表八次学雷锋重要讲话, 高度肯定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 下去。第一次将学雷锋活动上升到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高度,谋划学雷锋活 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意图,加快“雷锋文化学”学科建设,既具有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文化驱动力意义,又肩负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文化使命。

    研究“雷锋文化学”的主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学雷锋讲话为指针,以文化学、伦 理学、哲学等为理论基础,立足学雷锋活动50 多年实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系统、全面、 深入研究雷锋文化对象,把握雷锋文化的内涵、 特征、功能、作用和一般运行规律,为雷锋文 化传播与建设,进而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理论和工作依据。

    “雷锋文化学”就是以雷锋文化内部结构、 运行规律及其外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伦理学、文化学、哲学高度发展的产物,是 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雷锋文化学”依据研 究对象的特点,其理论体系结构分为共时态和历时态两大部分以及典型案例分析。

    从雷锋文化系统整体的共时性来看,研究 范围有雷锋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特点等 问题及其外部关系。从雷锋文化系统整体的历 时性来看,研究范围包括雷锋文化的起源、传播、 变迁和发展的一般动因和规律。“雷锋文化学”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厚爱我们这一代雷锋文化的沐浴者、建设者、见证者、传承者、守护者。我们无法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1650114097205(1).png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