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与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要发展,就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一个国家如此,那么一所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何尝不可以去探寻适应各个学科学情的路子呢?又何尝不可以去尝试各个学科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思维拓展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呢? 就七年级数学学科而言,《新课标》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法。而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学习法。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形成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呢?兴合实验学校七年级(2)、(4)班对这种学习方法正在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标准,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利用适合的条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成员都具有固定的分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相应的作用,这就使得学生们学习目标更明确,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其主动性也就更强。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休。站在小组的角度上,可以通过与成员的交流,增进感情,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站在个人角度上,组内各个成员间展开公平竞争,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遇到对于较为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一位同学的力量难免势单力薄,老师依次进行一对一讲解就可能导致很多宝贵学习时间的浪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可以很容易地攻破难关,而各组中能力较好的同学也可以对处于劣势的同学伸出援手,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1、小组课前合作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阶段就需要重视。教师要求学生首先按照课程进度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按以往的教学任务及要求由固定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预习阶段应该特别重视责任分工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始预习前,应该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客观地划分为不同的内容区间,让学生们递进性地完成预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中的课前预习会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不同的小组自行确定内部成员的不同子任务,后期综合所有子任务结果整理出整体任务的解答;其二,是组内成员集中对同一任务进行沟通探讨。如:针对“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自行分组预习。综合看章节内容,可知平行线的性质导致其成为数学平移思想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因而学生不但要认识图形,还要能够准确地利用图形。学生可以在组内有意识地将与平行线相关的基本数学元素进行罗列,找出已知线或角等数学几何图形中所含有的平行线,从而能够更好地认知因平行线而形成的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同位角。 2、小组课上互助讨论 当开始上课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很多时候都能有效帮助成员获得更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协调统一的民主讨论氛围,为进步确定教学知识点扩大讨论范围。我在“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教学中,首先提出了开放性的可供思考研究的问题,如:让学生们讨论一组平行线被一条直线所截后,其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如何。然后让学生保持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将答案汇总后在班上公布。当然,对于本问题的答题思想,应该是根据下列思路展开:若b∥a,则由同位角相等,可知∠2=∠1;由对顶角相等,可知∠3=∠1.由这两个简单等式,可以推出∠3=∠2.通过上述简单的角度等量关系变换,学生们能够很快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 3、小组课下合作复习 下课后,小组合作的学生们应该及时根据课上讲解内容,加强课后练习和知识点复习,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应用。作为小组成员而言,有义务了解所有成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不清楚的要采取必要的辅导帮助,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要相互监督完成有关练习,对于类型题目要做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小组成员之间还应该相互有所评价,对他人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等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相互探讨中共同进步。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习兴趣的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的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以前单纯的传播知识,变成了现在系统的深入,这一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是,在一些学校里,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行“填鸭教育”,“题海战术”,这种只是将知识概念机械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利用重复的手段来记忆内容。而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动手、观察、表达、交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也能帮助老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像在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的《图形的认识》这一章节,着重讲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认识,如果采用以前的讲课方式,学生很容易会将其中的概念和定理搞混淆,不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分四名成员,事前预习,可以让一名同学负责一个图形具体的概念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时,让每名同学轮流发言,简单说出自己对所负责的图形的认识,通过交流,小组学生就能够对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老师在讲授具体的知识点时,也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让学生主动去对教材内容上的知识点进行了解,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课堂主体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强调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理念,同时也进一步对素质教育提出了重要补充。学生想要在课堂上更有起色,素质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教师的角色转变意义重大。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感的课堂主导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课程氛围的营造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讨论的参与者。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后,每一小组都能围绕教学内容或有关专题进行讨论,分工明确,逻辑相互补充,教师更是成为了讨论结果的倾听者和评价者,这样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讨论学习的成就感。 3.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 以往的初中数学学习,很多学生都仅仅跟随教师的课堂安排进行学习,靠着记录笔记抄录教师的解题思路,往往对课堂知识巩固和提升都放在课下完成,也经常在课下才开始习题练习和知识复习。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后,学生无论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讨论还是在课下复习阶段,都能够主动对某些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不单纯再去背公式、记定义、套定理,而是对具体的概念展开变换分析,不断扩大数学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课堂学习氛围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课堂,气氛往往是沉闷的,学生要不在埋头看教科书,听教师讲解;要不正苦思冥想数学习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听讲,也容易表现出一定的限制,使得整个课堂氛围不活泼、不积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成员都能对同一问题展开发言。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都能够靠着自己的方式赢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们将表现得更加积极活泼,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将变得火热、沸腾。 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这种模式在兴合实验学校七年级(2)班、(4)班才刚刚启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同事仁人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能够真正成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最扎实、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兴合实验学校 冯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