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陶克 翟元斌‖让雷锋精神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详细内容

    陶克 翟元斌‖让雷锋精神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让雷锋精神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陶 克 翟元斌




    《秘书工作》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管



    全国学雷锋活动走过60年历程,回望历史,前瞻未来,进行全景式的观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这场社会实践的厚度、长度、宽度、高度。学雷锋活动是党和人民的选择和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创造”。

    一、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前后的时间刻度,看学雷锋活动的主体性

    全国性的学雷锋活动,是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于1963年3月5日公开发表为起点。而此前早在1960年11月,沈阳军区和抚顺市就已经开展了学雷锋活动。雷锋因公殉职后,抚顺十万人自发走上街头送别雷锋。雷锋的事迹展览由部队办到地方,由抚顺巡展到辽宁各地,学雷锋掀起高潮。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报道雷锋的事迹。毛主席阅读雷锋事迹后,对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

    毛主席对雷锋的评价,引起中央军委的重视。1963年2月9日,总政治部发布《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的通知,编辑《雷锋日记》下发全军。在这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光荣称号。2月15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3月5日,全国各大报刊登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一个全国性的学雷锋活动红红火火开展起来。

    当然,毛主席为雷锋题词,有着更深沉的对刚刚建立起来新中国前途命运的考量,还有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培养教育新一代接班人的谋划。除此之外,他从辽宁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的成果,看到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的觉悟和力量。毛主席是一个对群众实践活动有着深刻敏锐感的领导人,一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辽宁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热情和成果他看到了,群众的呼声他听到了,群众的需要他也了解到了。毛主席强烈地感受到先进文化创造所迎来的从未有过的契机,透露出实现文化飞跃的浓烈愿望和激情。毛主席欣然挥毫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领袖题词与人民群众实践的互动,创造了一段恢宏的历史。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学雷锋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创造。60年学雷锋根深叶茂,“根深”就是雷锋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叶茂”就是人民群众的传承发展。雷锋爱百姓,百姓爱雷锋。人民选择他、崇敬他、学习他,人民的立场就是领袖的选择,党的选择。学雷锋活动是人民和党中央、毛主席同心协力的“中国创造”。

    二、从雷锋精神的生成发展,看学雷锋活动的时代性

    学雷锋活动经历了从学雷锋事迹到学雷锋精神的过程。雷锋精神是理论研究宣传和实践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是随着学雷锋活动逐步深入与成熟概括出来的。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最初使用“雷锋的优秀品质”或“雷锋的这个精神”概念。

    第二阶段,毛主席与秘书谈话高屋建瓴指明雷锋精神的实质。毛主席强调“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谈话深刻揭示雷锋先进典型的本质属性,为雷锋精神概念的概括形成奠定基础,提出依据。

    1963年3月20日,解放军报社论《学雷锋看行动》第一次使用“雷锋精神”概念。两年后,《中国青年报》在纪念毛主席题词两周年的社论中,明确指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忠实体现了毛主席关于雷锋精神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第三阶段,是1983年3月5日,首都各界举行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2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作《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的讲话中,对雷锋精神做了全新的诠释,指出,“今天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一个“结晶”和“象征”,揭示雷锋精神不仅仅指称个体的品质,而是群体共有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大写的“雷锋”。雷锋精神是以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言行实质为基本内容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化和系统化的雷锋式先进群体言行的理论总结。

    与之相联系,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小写的“雷锋”到大写的“雷锋”,不是概念的运动,精神的运动,而是学雷锋实践活动的运动,是决定支配学雷锋活动的社会的运动。毛主席常讲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雷锋精神概念的逐步成熟,显示出学雷锋活动的时代性。学雷锋活动,以及与之伴随的雷锋精神概念所取得的每一阶段的成果,没有终结它的发展道路,相反,而是开辟了日后创新实践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包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是首要的第一的辩证法思想。雷锋精神不能把它视作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看作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东西,要随着新征程的进程,发掘它的时代内涵,才能切准时代脉动,发挥它对实践的反作用力。

    三、从雷锋精神的文化厚植,看学雷锋活动的民族性

    毫无疑问,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包含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但这仅仅是雷锋精神的重要承载与表现,并不同等于雷锋精神博大精深的全部内容。

    中国人有句老话,看一件事前推八百年后看八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顺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寻根探源,会发现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版”,是我党我军宗旨的“楷模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版”,是人类文明道德的“中国版”。

    雷锋是中华文明道德的人文符号。在汉文化的语言体系里,自从雷锋出现,“学雷锋做好事”就成为一个绝配的词组,也成为人民对学雷锋的定位。中国报刊万多种,以人名命名的杂志就一种,叫《雷锋》,此《雷锋》不是彼雷锋,是身边的“你、我、他”。从人名到刊名,雷锋是一种寓意,是一种文化。英国学者要破解一个谜:一个苦难的孤儿为什么是人类大爱的典范。美国人称“雷锋团”是“一支值得信赖的为人民服务的部队”。60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描述雷锋的文章《红色中国:成为那颗螺丝钉》,文章说道“年轻的共产党员雷锋在死后被追忆为集体主义下的孔夫子。”60年后,西方人把雷锋比作“东方的耶稣”,这不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吗?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厚更广泛更持久的自信,我们可以把凡人变为道德圣人,这就是人类文明道德史上的“中国创造”。

    四、从雷锋精神的对象化,看学雷锋活动的永恒性

    学雷锋活动60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给予明确的回答:“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三种现象一个指向——人。我们常讲“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永恒的根由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合力的结果,雷锋精神永恒也要靠合力。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的组织动员是关键,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根本,雷锋精神先进性是要件,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是主体力量。总书记总结的60年成果聚焦于人,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一成果,也实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新人的口号,是‘百年树人’的大计”的战略设定。

    据统计,截止2022年底,10年来“中国好人榜”推出中国好人12214名。国家层面选树表彰了4594个学雷锋好榜样(模范个人和集体典型)。他们身上体现出忠诚为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等雷锋精神的共同特质,不仅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而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学雷锋活动聚焦关键少数,重视志愿服务,关注青年一代,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要而言之,学雷锋活动的主体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永恒性,凸显学雷锋活动是党和人民的选择与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创造”。

    作者简介:

    陶  克  雷锋杂志社总编辑,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

    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原所长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