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 明‖《我与〈新时代新雷锋〉》雷锋精神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义雷锋精神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义 英 明 一、雷锋精神因其文化功能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 和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崇德向善 、追求真理 、积善行德 、奋发向上 、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雷 锋精神包含的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等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 比如,雷锋精神的内涵与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信念,《孟子》记载的“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理念,《周易》记载的“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及《礼记》记载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遥相呼应 。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雷锋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为雷锋精神提 供了文明基因。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锋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年代,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创新发展 。 回望雷锋精神六十年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 透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脉络 。雷锋精神之所以赢得代代敬仰 、代代传承 、代代弘扬,之所以有如此 绵长、蓬勃的生机活力,是因为它深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浸润滋养 。一定程度上说,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新中 国现实情境召唤雷锋精神出场,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铸就雷锋精神铺展,积极向上、热爱劳动 的人民群众投入生产发展需要雷锋精神助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情境下,雷锋精神展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对 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体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和文化引领功能 。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任何一个国家 、民族的历史演进 、文明进步,都不是一个 人 、一代人完成的,而是需要“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的合力来实现,“需要很 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 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并立足中国大地形成的雷锋 精神,其蕴含的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因此能够在人民思想和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中 长期稳定下来,成为人民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从而发挥文化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 。 雷锋精神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文化功能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铸魂塑形 。雷锋精神的文 化功能是意识形态和人民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蕴含着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深刻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 因此 ,雷锋精神可 以帮助人民在精神世界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无私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 、进取创新精神 、艰苦创 业精神 。我们要把雷锋精神融入人民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情感方式之中 ,转化为人民群众的 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发挥雷锋精神对人民的文化引领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 力量”[4]48,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精神支撑。 二、雷锋精神因其大众认同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人民性自然是其鲜明特征,大众化又是人民性这一鲜明特征的具体表现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的关系作了经典的概括:“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 化。”雷锋精神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形成的一种精神、信仰,同样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 根本属性和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先进的思想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立即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 力量 。 同样,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一种先进的信仰,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同样也变成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现代化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和归宿 。尽管现代化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全体人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本国或本民族人民生存的 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但所有的物质的 、精神的改造,归根到底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在未来的新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 自 由发展的条 件” 三、雷锋精神因其现实转化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四、雷锋精神因其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呼唤雷锋精神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决定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其方向 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熔铸于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奋斗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契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由此 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呼唤雷锋精神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呼唤雷锋精神 。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推进各项工作和确定中心任务的战略基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既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既要解决物质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要解决精 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们要通过把雷锋精神包含的信念能量 、大爱胸怀 、忘我精神 、进取锐气转化 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干事创业中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拼搏奋斗力量,从而让今天的中国人民精神 丰盈。 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呼唤雷锋精神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处于 主导地位,对促进科技进步 、生产力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 、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等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以物质 主义膨胀、两极严重分化、生态环境恶化、对外扩张掠夺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愈发凸显,使一些拜金 主义者 、利己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野蛮生长 。我们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 的积极作用,使资本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除了用法律 、制度的“硬” 约束,还要用道德 、精神的“软”约束 。雷锋那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我将无 我”境界,正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生命本色 。雷锋精神帮助人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物质主义 、利己主 义,崇尚人民至上、利他行为。 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呼唤雷锋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 的精神力量。”[4]9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人民相互作用的合力。以中国 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价值引领 、文化滋养 、精神支撑 。雷锋精 神体现的那种“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无私奉献精神、“一 团火”的团结友爱精神、“一块砖”的 刻苦钻研精神、“一 片叶”的感恩精神启迪人民群众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力量汇聚成集体力量,自觉、甘愿 地做民族复兴的践行者 、贡献者 。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更多时代楷模,呼唤更好地 把雷锋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五、结语 回望历史,审视现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岁月,我们深切地 感受到,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 21 世纪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尽管雷锋精神的内容是精 神世界所产生出来的,但它并不是原地静止 、站立不动的 。雷锋精神在传承进程中,不是“忠实”地保持着它 的“原貌”,也不是丝毫不变地把“原貌”传给后代,人民群众在传承进程中,将之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理性创 造,使这种经过人民群众创造后的雷锋精神,更加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 。这样,就使经过历 史淬炼的雷锋精神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精神生活。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雷锋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穿越峥嵘岁月的浩 荡洪流,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凋谢,反而更加绚丽多彩,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璀璨花朵,也是人类道德文明中的崭新形态。雷锋精神因其文化 功能、大众认同、现实转化、回应时代呼唤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 新时代新征程上 ,雷锋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进 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坚持人民至上 、奉献爱心 、助人为乐 、创新创业,引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立 、守正创新,团结奋斗 、 艰苦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 和精神特质,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不断用雷锋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