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双减”为平台 深化教育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时间:2023-06-15 教育之道,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教学之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双减”,要让“双减”政策落地,关键在教师。 一、阅读+教研 让教育更有深度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教师有了时代压力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 行动方案》的出台,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既要“一专多能”,又要“专兼强能”。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多读书,爱读书,善读书;勤思考,练好功,硬实力;勤听课,巧反思,多交 流。 减压提效,学习是前提。农村教师读书,不仅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升,而且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可以更好地带领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农村孩子喜欢上了阅读,对书籍爱不释手,把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习惯。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教师的学习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前提,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前提,甚至还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整个农村教育质量的前提。 减负提品,教研是根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压力,如学生成绩、课程安排、家长期望等等。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减轻这些负担,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成立了七个教研团队,组织选拔了学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分享最佳实践并学习新的教学技巧。引导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和进行自我评估,了解哪些方法对学生最有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减量提质,课堂是阵地。落实“双减”工作之一就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减学生负担,需要提课堂之质、增课堂活力,教学模式更新了,才能真正做到减量提质。我们立足课堂,重视过程,积极开展全员赛课和学科课堂展评活动;我们立足学生,抓落实,积极开展教师作业设计比赛和学生作业展评活动,让教学真正做到“减量提质”。 二、辅导+社团 让教育更有效度 (一)提高作业辅导水平 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1)“1+1” 普惠又良心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加上近年来乡村村小撤并,学校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寄宿,最小的学生只有9岁。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设了“课后托管服务”这惠民工程,遵循教师自愿参与、学生自愿参加原则,由学校统一做好内容、资源、安生等方面的保障,通过“托管+陪伴”——“1+1”的育人模式,营造出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课后学习与生活环境,以此减轻家长负担、消除家长焦虑,从而守护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2+2” 减负又提质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因地制宜打造了“2+2”作业监管双制度模式,在减负的同时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健全了作业设计和辅导学生双制度,二是根据校情、学情编制了适合学生发展作业督查和减量提质双方案。“双制度”和“双方案”的制定让学生既能在校学好、学足,又能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3)“3+3” 赋能又高效 “3+3”管理模式是指教师采取“对生对科对点”的“三对”模式对学生作业实行“点对点”监控,教导处采取“随访随看随查”的“三随机”模式对各年级各班的作业设计和布置情况施行闭环管理。 “三对”模式:首先教师根据学情对班上的每个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并“一人一案”制定辅导细则;然后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认真研读课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后制定学科作业设计模式;最后根据实际学习情况点对点地设计学生作业、辅导学生作业。 “三随”模式:一是每天由学校教导处随机抽取一个班,分发学生问卷,对学生上周及周末作业进行问卷并记录;二是每周由学校行政领导随机抽听三个班的课进行听、评课活动,重点看教师课堂教学前置学习单设计使用和作业布置情况,并在周例会上进行点评、通报;三是每月教学环节检查时随机抽查一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看学科作业研讨情况,并在月查简报上详细通报检查情况。 (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让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以“双减”为平台,以作业辅导和兴趣培养为载体,依托课后服务开设了手工绘画、合唱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以及学科作业辅导课,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主阵地,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校教育多姿多彩。 1.滋养心灵,提升素养。美育教育能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学校以“5+2”课后延时服务模式为载体,开设了多元化、系列化、个性的课后延时服务,其中,美术类的手工和绘画社团深受学生的喜欢。 2.站小舞台,展大风采。一人独舞不是春,百人共演春满园。学校聚全校老师之众智,开设了舞蹈、合唱、钢琴等12个社团,学生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学校校园艺术节和“六一”庆祝活动上,同学生歌声嘹亮、舞姿优美,笑容纯真。“舞蹈、合唱、钢琴”社团的开设,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让校园成为了师生释放个性潜能有大舞台。 3.魅力羽毛,实力乒乓。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学校一直动用各方力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课后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结合学校小而精的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两个小球运动社——“羽毛球”“乒乓球”社团。 每周一和周三下午课后服务第二节是羽毛球社团活动,周二和四下午课后服务第二节是乒乓球社团活动。活动课上,孩子们尽情地挥舞着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辅导员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握拍、挥拍,教孩子们颠球、发球,着重训练学生的发球练习、推挡练习、接发球练习和移动练习。老师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基本技术的培养,一步步地引领孩子们爱上羽毛球、乒乓球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 羽毛球和乒乓球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后服务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评价+家校 让教育更有温度 1.综合评价。为推动“双减”落地,让教育改革落实,通过阅卷教师、调研学生、走访家庭,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学校细化了师生教学评价方式,变考试监测为素养测评,注重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为:一、二年级根据《四川省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五育”发展期末通知单》为参照,组织学生进行闯关活动,如语文乐园、数学堡垒、英语天地、音乐王国、七彩画苑等,依据得星确定评价等次。三至五年级、七至八年级期末抽测成绩占50%,平时作业活动占30%,书写占20%,最后为学生综合得分。六年级以全县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为依据,九年级以全市中考成绩为依据,结合学生平时在校表面,确定最终评价等次。 对教师的评价:通过推门听课、集体备课、阅读沙龙等进行日常评价;通过教学环节月查进行阶段性测评;学期结束时采用班级成果与问卷评估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 2.家校共育。我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9〕11号)和巴中市教育和体育局、巴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巴中市财政局《关于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巴教体发〔2019〕1号)文件精神,迅速出台了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安全管理细则、课后服务课程表、社团分组表等一系列方案措施。面向家长发放《课后服务申请书》《课后服务协议书》等,充分征求了家长意见,并主动告知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作业批改、集体教研、备课的同时,动员全体教师搞好课后服务工作,学校百名学生成为课后服务的受益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学校将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继续落实双减政策,铸造课程品牌;深化教育改革,丰富教学内涵;着眼立德树人,打造艺体课程。(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磴子小学 郑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