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 论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详细内容

    论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孟子·滕文公上》上记载了中国教育的最早演变:“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从夏朝开始,教育已经开始发展。“校”、“序”、“庠”是不同朝代对学校的称呼。西周出现了国学和乡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类学说层出不穷,私立学校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中间,最有名的当属孔子。孔子在今山东曲阜尼山讲学,曾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名声最盛。隋代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上千年,也使得很多人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唐代的长安,可谓是当时世界教育中心,《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长安国子监增筑学舍和增加学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宋代兴建地方学校、完善中央太学、改革科举制度,改善了北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官学教育质量,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奠定宋朝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其科技成果也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教育事业在中国几千年来从未中断,如今,教育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

    一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石,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十三大报告同时还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9月12日,他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再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中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极大地提升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机械迅速发展壮大。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3]。19世纪60年代后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3]。

    由以上可见,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基础。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知识积累。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筑在接受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其次,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依赖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再次,教育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若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劳动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通过教育。

    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样,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石,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共振关系。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是由经济的增长、知识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内在的逻辑这一事实所决定的,主要体现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先行性和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导向性。教育的全局性,是由教育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上的四环节过程中的效益及其作用范围所决定的,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二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4]。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论述,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各类工程机械、科学仪器依靠各类人才操作;各类文学文艺作品需要充满创造力的各类人才创作;各类创新性实践需要各类创新性人才的思维火花实现;像空间站、登月等各类科学壮举更是需要各类顶尖科研人才的不懈努力。

    各类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 在校生2.91亿人。高等教育方面,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目前,高等教育每年的毕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些高素质人才会补充到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

    与此同时,各类在线教育平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外有终生教育的实践,比如美国、日本、英国等等,鼓励人民不断学习,掌握更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终生教育是指人们的一生中教育的综合,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一切有关教育的培训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教育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

    2022年6月28日,二十大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原有的高资源、高能耗、高举债的模式不能持续,必然要进行转型升级,而创新发展就是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目前中国的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型人才之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群体,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决定因素。

    四 教育提高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GDP高速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比如环境污染加剧,能耗使用增加,以及一些其他社会问题等等。GDP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但是长期看重 GDP 的数量和增速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强调GDP发展的质量。牛文元设计了一种中国GDP质量指数,在既考虑自然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的双重关系中,在统一设计资源环境成本超额损耗、社会管理成本超额损耗、可持续能力建设投入欠账等三重制约下,着重考虑科技教育投入对于GDP质量的全面提升的作用,包括了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管理质量5大子系统及其分属的15个要素[6]。可见教育对GDP质量的提升,也就是对现代化建设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高污染、高能耗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解决方案。过去,中国北方通常依靠煤炭进行发电,现在各类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技术的发展,缓解了仅仅依靠煤炭进行发电的局面,降低了煤炭发电对大气的污染,切实履行了中国政府对减少碳排量的承诺。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摆脱了对燃油车的单一依靠,减少了尾气污染。

    教育提升了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提升了服务行业的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6亿元增长至60968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8和1.4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起保持在50%以上,2021年达53.3%,高于第二产业13.9个百分点。2012—2019年,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45.0%增长到63.5%,提高18.5个百分点。全面推广的教育培训对服务业人员素养和技能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服务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教育提升了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发展。过去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是价格低廉、质量低下,但现在中国制造在质量和创新上得到极大发展,有力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制造迈进。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现实化建设的战略基石和依托,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由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教育还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

    当今世界面临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芯片科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妄图限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加速培养核心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4],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事业的发展。(何嘉欣 研究生   吉林外国语大学)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