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诗美政流芳远—朱熹廉洁思想的时代价值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着力庚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一以贯之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更要求我们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主动进行守正创新。 
 朱熹的儒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化资源。作为儒家文化集大成者,朱熹身上所体现出的廉洁思想,始终闪耀着传统儒学智慧的光芒,其短暂的从政经历,也始终恪守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准则,展现着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儒家廉洁精神的基因,是我们运用“第二个结合”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独特素材。 正心修身是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思想源泉 
 “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注重品德修养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基本文化追求,同时也是其理想信念的根基。秉承孔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儒家理念,朱熹所推崇的“上古圣神”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都是德位兼备的圣人。在朱熹看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是“内圣”的重要过程;“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之后,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外王”的轨道。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成为君子,正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群体毕生的理想追求。而基于这样的理想信念,朱熹的廉洁思想在伟大儒学传统中积极汲取养分,并成为其参与政治活动、社会实践和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 
 “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这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自觉,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保持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才能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 仁民爱物是引领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实践方向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就对朱熹的这句名言十分珍视。之后,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总书记便引用该句,强调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赢得民心民意。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朱熹在其有限的政治实践历程中,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出了独特的阐释和发扬。任内,他“视民如伤”,重视探访民情,足迹遍及境内各地。在同安担任主薄期间,体恤百姓,重视文化教育,筹款整修县学;在知南康期间,注重兴修水利,开展抗灾救荒工作,积极为百姓争取减免赋税;在知漳州等地期间,主张“节民力,易民俗”,极力推行正经界、均赋税的举措。奉祠闲居期间,朱熹还注意到灾区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主动联络社会贤达,劝募余粮,希望他们按照平常价格卖给灾民,并向政府申请发放官仓的存粮,救济灾民。在此基础上,他积极推动社仓改革,主张将社仓置于乡里,把官方下拨的灾粮作为社仓原始借贷资本,无论平常年份还是灾害年份都能够实施放贷,使仓米年年能够更新,同时实现增值,扩大社仓基金,有效发挥其济贫救灾、扶持生产的功能。这一社仓实践,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当时的闽北各县也相继开始建立社仓、赈灾济民,后来,这一做法还得到了皇帝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成为乡村储粮备荒的重要举措。 
 “大抵守官且以廉勤爱民为先。”朱熹的从政实践,是其“以得民心为本”“发政施仁”“平易近民”等一系列民本思想的最好践履,也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丰厚滋养和价值指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员、干部更要始终做到心存敬畏、守住为政之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用权为民才能赢得人心。 大道为公是厚植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思想土壤 
 朱熹在从政期间,能够廉洁奉公、励精图治,表现出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与其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情结有着重要关系。宋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沉淀期。在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宋朝士人回溯古代经典文献,寻求经世致用的方法,有力推动儒学思想文化价值的传承,并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政治典范,以其道德主动性和文化创造力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天下为公、致君行道的大同世界,吸引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众多有识之士自觉以天下为己任进行济世、泽民的主动探索。 
 朱熹曾在前往湖南岳麓书院,与张栻交游会讲期间,写下“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并以此作为自己从政和立身的根本。著名的“弹劾唐仲友事件”就是最好的诠释。在浙江巡察灾情期间,朱熹轻车简从,深入到穷乡僻壤,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灾情。在此过程中,他多次接到百姓举报当地一些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经亲自调查举证确认属实后,便不惧压力,积极向上反映并弹劾。特别是针对台州知州唐仲友涉嫌违法收税、贪污公款、敲诈勒索、纵容亲属横行乡里等行径,他秉承“零容忍”的原则,先后多次上书朝廷,请求予以处理。然而,这些弹劾奏状,亦引起唐仲友的同乡和姻亲,即当朝宰相王淮的不满。经过多方较劲,最终虽以“唐仲友免职”取得阶段性胜利,朱熹本人也付出了辞官返乡的“代价”,但他却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展现了文人的铮铮气骨与廉士品格。可以说,这其中支撑朱熹与官僚集团抗争的内在动力,归根结底还是儒家“大道为公”的廉洁精神,这种精神也足以成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优秀的营养补给和有益养分,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为公的精神境界。 讲好朱子故事是弘扬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源头活水 
 朱子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总书记如此坚定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声音,如黄钟大吕,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朱子文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朱熹被迫陷入“伪学”党争的泥淖之中,但其致力于复兴儒家传统、倡导求真求实,努力以自身行动改变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致世理想,却始终难以撼动。朱熹儒学思想所蕴含的廉洁精神与思想智慧,包括朱熹对克己修身的道德追求,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公正严明的为官原则等诸多优秀品格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将之有机融入新时代廉洁文化体系,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对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更是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一种有力呼应,“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心常恭敬,则常光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积极讲好朱子故事,要从他“驭吏以严”的严治思想中汲取价值精华,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腐”的震慑;从他“循理立纲纪”的规矩意识中深化纪法认知,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从他“存养省察”的涵养功夫中砥砺政治品格,夯实党员领导干部“不想腐”的思想根基。要立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发掘朱熹廉洁思想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朱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