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发力促心育 综合施策保健康时间:2024-02-19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华蓥市第二中学自2016年起,秉持“育心育德相结合,全员育心促成长”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建成“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心灵的港湾”。“学生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心灵的港湾”包括这样几个部分:沙滩海浪长廊——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暖心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悦纳至正;悦宾坊——宾至如归,欢聚分享;心语轩——春风化雨,“语”过天晴;绘心吧——巧手在沙盘中绘心,老师在解惑中传道;静心苑——宣烦泄愁,云淡风轻;曙光亭——曙光辉耀,孕育梦想;醉心阁——徜徉书海,德尚心灵;浴心殿——沐浴阳光,放飞心情,梦想起航。心理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均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保障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开发心理校本教材 学校三个年级均开设心育课程,各班两周一节,在固定的心理教室上课。心育课程针对三个年级学生不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方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材做保证,学校为保证心育课程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组织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相关人员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开发了《人生屋》心理校本教材,学生人手一册,为心理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学校心育中心常态开展集体心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及个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状况高危的学生持续关注和追踪,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一是筛查。 学校购买专业心理测评软件,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开学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通过“调查一反馈一 追踪回访”,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并做好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拟定教育方案, 明确注意事项,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是关注。建立“心理观察员——班主任——心育中心”“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班级心理观察员经过多次培训,利用“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动态监控班级学生每周日常情绪、行为、心理变化和状况,不断优化从观察、记录、上报的信息通道 ,将校园心理安全工作深入到学生中间,预防极 端事件的发生,做到隐患排查,及时干预,预防为主。对班主任和心理观察员发现的一般问题,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及时处理,对重大严重问题及时移交心育中心进行专业化处理。 三、保障师资,建立团队 受困于编制管理,学校目前没有专职心理教师。为充实师资力量,学校聘请了4名具有心理辅导和咨询能力的校内教师,作为学校兼职心理教师,明确身份、工作量、待遇。通过多年的积淀,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日益增加,陆续有十余位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这样,在师资配置上,学校实现了“4+N"的师资力量,即4名兼职心理教师、多名心理爱好者,切实解决了师资不足、编制不足的难题。他们共同组建“心理协会”,每周开展一次沙龙活动,研讨在上课和咨询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彼此帮助,共同进步,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心育工作。 四、三个重点,融合育人 心理问题常常和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心育工作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为此,我们在工作中突出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法治教育,注重融合育人。 一是将心育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结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心理主题班会,开展主题班团活动,举办班主任专题讲座,进行班级心育经验交流,调动班主任的心育积极性。为帮助班主任正确辨析学生心理问题性质,有效应对特殊问题,学校面向全体班主任、生活老师、安全工作人员等开展相关主题的专题讲座。 二是将心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结合。学校成立以心理教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讲师团,还特别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具体做法进行指导。每一位讲师团成员在自己的领域通过专题讲座、或体验活动、或个体辅导等方式对学生、家长和家庭做出引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家庭教育主题沙龙、小组成长活动、读书分享会、亲子体验活动等。 三是将心育工作与法治教育结合。心育中心通过心育课程、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落实法治教育,融入法治案例和基本法律常识,引导学生有效调控冲动情绪,预防激情犯罪。积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的积压导致违法犯罪。 五、专业合作,科研助力 学校与华蓥市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开展广泛合作,承办全市心育教研暨心育课堂观摩活动。华蓥市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向学生家长带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成长的焦虑与困惑》等讲座,深受欢迎。 学校承担的广安市普教科研课题《留守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已顺利结题,2021年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乡村教育发展专项课题《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成功立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前期成果和阶段成果)曾荣获华蓥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安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六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2023年度阶段成果三等奖;论文《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发表于《四川教育》2017年第11期,论文《摭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发表于《华蓥教研》2018年第5-6期,论文《也谈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实施“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策略》发表于《华蓥教研》2020年第1期,论文《用心理的钥匙打开心里的锁》发表于《华蓥教研》2020年第4期,论文《“留守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发表于省级期刊《启迪》杂志2021年11月中;论文《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发表于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2022年第四期;论文《疫情时期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发表于《华蓥教研》2022年第5-6期,论文《给留守问题学生一片蓝天》发表于《华蓥教研》2023年第1期,论文《协力共育,助推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发表于《四川教育》2023年5月综合版。科研课题的扎实研究,助力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