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校园之友 >>招生就业 >> 有一种“困”叫感统失调--读《感统失调与学困生》有感
    详细内容

    有一种“困”叫感统失调--读《感统失调与学困生》有感

    时间:2024-02-26     作者:安阳市南关小学 张红春【原创】   阅读

    1.jpg

    张红春,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学科带头人,安阳市优秀教师,安阳市优秀班主任,文峰区先进工作者,文峰区优秀党员。多次参加市、区优质课、观摩课,曾荣获安阳市融合课一等奖。参与、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并获优秀成果奖。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辛勤耕耘了32年,对教学充满热爱和激情,精心教书,诚信育人,以爱育爱,以德培德,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

    教育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班里有些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只要不说学习,做其他事情都能头头是道,遇到学习就会问题百出,写几个字的作业要几个小时,一会儿动动这,一会儿动动那,上课也不注意听讲,经常把题抄错,总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在万般无奈之余,大家得出了结论,这些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

    读了《感统失调与学困生》这篇文章我才逐渐了解有一种“困”,叫感统失调。这些孩子并不是不爱学习,大多数是因为“感统失调”造成了学习困难。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国外有学者在研究3-13岁儿童的心理行为中发现10%-30%儿童会出现感统失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智力及教育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导致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班里的孩子琦琦。在接手新班级时,我发现琦琦是个可爱的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大大的眼睛,水波盈盈。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可是,他却是个学习困难户。课上,他要么摸摸索索做小动作,要么呆呆地坐着,眼神空洞无光。做作业时,拖拖拉拉,半天写不了几个字,他每天的作业基本都是老师一对一辅导着勉强完成的。一下课,他整个人就活了,和同学有说有笑,做游戏更是一个高手。 基于琦琦以上的表现,一般都会认为他对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等。于是,经常找他谈话,试图感化他;也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试图扭转他,然而,收效甚微!

    是什么造成了琦琦的这种性格呢?通过了解我发现他有一个急切的、十分焦虑的母亲,对孩子学习干涉过多,不允许出错,经常采取重写、多做题等惩罚措施,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做事拖拉,这种表现又会进一步强化父母的干涉,如此恶性循环。

    找到原因以后在辅导琦琦写作业时我转变态度,由不停催促与呵斥变成耐心等待与鼓励。当孩子做对一道题时,及时表扬他:你的计算能力很扎实,正确率很高呀,老师相信你还能做的更快些。同时也和他妈妈沟通,使她认识到: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磨蹭的孩子,狂躁的家长,造就一个混乱的家。要改变孩子的拖拉,首先应该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舍得放手。其次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关注孩子是否有收获,从过程和细节中具体去夸赞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琦琦的拖延症有了明显改变,期末考试时不仅做完了整张试卷,还有时间检查了一遍,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提升到70多,逐渐跟上了教学进度。

    有人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慢慢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历练,总有一天,那个看起来慢吞吞的孩子,会变得懂事,会加速前进。我相信,只要我们耐下心来,找准原因,选用合适的训练方法,那些因为感统失调而造成的学困生也能成为可造之材。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