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关注的应该是人--读《看见》有感时间:2024-02-26 张珂,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优秀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安阳市师德先进个人、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安阳市文明班级班主任、安阳市红领巾示范中队辅导员。多次参加省、市、区级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曾荣获省优质课二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 教育格言:做平常人,授非常业;以平常心,传非常道;干平常事,育非常人。 我是一个读书很慢的人,看书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在意语言,甚至会在脑海中绘制出相应的画面。最近,读《看见》,一发不可收拾,两个小时读三页也不觉虚度。该书的文字简洁有力又非常传神,带着新闻专业的色彩,读起来像吃脆枣一样干净利落,吃完还回味无穷、补血养气。 书中主要是记录作者多年采访生涯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如是,教育更是。人的内心是最不容易走进去的,更何况要用镜头呈现出来。书中的第二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章节名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章节,我是流着眼泪看完的。 本章是以03年的非典为主线,描述了一个记者走进“非典——这个与死亡同步的代名词”的真实所见所感。推门走入重症病房,原始的恐惧感扑面而来;采访被隔离的大学生,无助与茫然随之而来;一线的护士因感染而去世,年轻的丈夫深情地读着妻子在被隔离时发来的短信,年幼的女儿叠着幸运星期待妈妈回家……看着这一串串文字,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哗哗地往下流。读到这儿,心简单了,甚至挤出来一个本能的感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我问她为什么贴在门上,她不说话。我说:‘你是想让妈妈一回来就看见,是吗?’她点点头。临走的时候,她坐在床上叠幸运星,说装满一整瓶子妈妈就回来了。我在黯淡的光线里站了一会儿,看着她叠,大圆口玻璃瓶里面已经装了三分之一。她叠得很慢,叠完一个不是扔进去,而是把手放进罐子里,把这一粒小心地搁在最上层。我看着,想找句话说,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看我一眼,我心里‘轰’一下:她已经知道妈妈去世了,她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难过。”——这是一个让我泪崩的段落。孩子的世界,有我们触及不到的透彻。联系到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孩子的世界,我们又是否真正的懂得?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可是现实中,我们在乎的是什么?暗暗追寻的是什么?评判一个孩子的“潜意识标准”又是什么?不还是试卷上的那个数字吗?做教师二十余年,从最初入行时一心想把成绩提上去,到如今更为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本身,这种改变是因为自己渐渐发现“教育关注的应该是人,而不是一切外在。”正像作者回应陈虻“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的问题时,所做的回答是“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现在的我也更为关心教育当中的人。孩子的语言、思想、行为……是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是真实反映他的内心?还是他所做出来的表象?是为了掩盖某些事实?还是想间接表达什么想法?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知其所想、懂其所为,做一个对他们有帮助的人。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有一个自在的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尤为重要。 教育在生命的历程中应该起到引领和启蒙的作用,而不是生搬硬套、灌输知识;是引领人开发和寻觅自己的灵魂,启蒙人的思想,而不是明令禁止、强制约束。教育的起源应该是生命,教育就应该引领人们找到自我生命的体现方式,让他们生活的幸福。关注人的本身,看得见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返朴归真、拭去浮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