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教育纵横 >>教育要闻 >> 文言文教学需纠正的三种做法
    详细内容

    文言文教学需纠正的三种做法

    时间:2024-05-15     作者:杨远锐【原创】   阅读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近年来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从一线教学情况看,有些语文教师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依然不感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依然不理想。出现这样尴尬的情况,固然和文言文学习本身的难度有关,但与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下三种做法也密不可分。

    一、重积累,轻理解

    1.现象

    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但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词海战役”。教师每词必释,每句必译,以求“字字落实,句句放心”,文言词句的推断理解却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厌,记得苦。

    2.分析

    有的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文言文就该一字一句讲过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一些语文教师因不能找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就只能贪多求全了,一字一句地讲。如此,“重积累,轻理解”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胃口”,更影响了学生文言理解水平的提高。

    3.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新课标将培养理解推断能力与积累文言知识同等看待。从当前中考和高考中文言文的考查形式看,大部分题型与推断理解词句含义密切相关,虽然有些知识的考查点落在课内,但语境源于课外广泛的文史材料。课堂中“重积累,轻理解”的做法,不仅有违新课标精神,也不符合教学评价要求。

    如何纠正“重积累,轻理解”的做法,切实培养学生推断理解文言词句含义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对文言文新授课教师需预设一定数量的词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推断、猜读,教师再根据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解决推断猜读中出现的问题。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在内容选择上,做好整体规划

    一篇文言文中,不是每词每句都需要学生掌握,因此课前要在文中挑出重点词句。在词句内容选择上,要做好整体规划,不仅考虑即时学习的文本,也要考虑全局。可根据单元重点、文章特点,挑选梳理每篇课文需要重点掌握的词句知识。在选择词句时,不仅要注意新的词句,也要注重旧知识的巩固。通过一定的频度,强化重点知识的落实。

    ⑵在难度确定上,遵循适度性原则

    要根据课文的难度挑选词句。学习浅易文言文,可适度增加词句数量,控制在10个词、3句翻译之内为宜。学习复杂文言文,则不必苛求学生,应减少词句数量。还要根据学情、学习的阶段挑选词句,在起始阶段应适度降低词句理解的难度,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则可循序渐进。

    ⑶在方式选择上,遵循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凭借自身文言积累,运用已掌握的本义猜读法等方法推断词句语境义。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推断理解。课堂上在解决词句理解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合作探究。

    二、重知识,轻审美

    1.现象

    有些语文教师非常重视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忽视对课文的美学欣赏。在粗略把握文章内容,完成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任务,肤浅了解文章主旨后就结束了学习过程,漠视文章的魅力与深层次的内涵。

    2.分析

    这种“重知识,轻审美”的做法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课标精神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究其原因,是有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功利,只从应付中考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的角度思考并展开教学活动。

    3.对策

    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古代文学、思想的精华,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古代文人作家的赤子之心、真知灼见。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出现钱梦龙老师所说的那样:“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钱梦龙老师的这段话是多年前说的,但这样的现象却一直存在于语文课中。如何纠正这种“重知识,轻审美”的做法呢?

    ⑴通过诵读领略美感

    文言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文字都曾是作者大脑中灵动的音符,通过诵读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其美感。若课堂只是在匆匆地“赶”文言知识积累的“路”,则很难领略文言的美感。不同特点的文字要诵读出不同的韵味。诵读叙述情节的文字,要读出气氛感;对景物描写的文字,要读出诗歌的意境美;抒情性的文字,要读出作者的心境……

    ⑵通过精思解读内涵

    在诵读体会文字美感的同时,还要通过精思解读文本的内涵。对文中精心的思路安排、独具匠心的表达要多思考“为什么”,从而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⑶通过联想体会深意

    研读文章时,要“身临其境”,联想时代背景,体会文章深意。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引导学生联想时代背景,了解苏轼的仕途遭遇,体会苏轼时而乐观旷达时而孤怀苦闷的矛盾心理。体会文章深意,不必对古人苛求太多。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诸如苏轼的“乐观旷达”胸襟,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伟大抱负……体会古人思想情感的时代可贵性。

    三、重巩固,轻迁移

    1.现象

    许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课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巩固作业中充满了课堂所学文言知识的检测,却很少有与课堂所学方法、课堂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迁移运用。

    2.分析

    “重巩固,轻迁移”的结果是让学生记住了很多文言知识,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迁移运用,学生面对新的文章依然会束手无策,因而导致文言阅读、体悟能力的提升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在于有些教师过分看重知识检测,忽视能力,巩固作业未能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编制。

    3.对策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难以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设计巩固作业应注意以下三点。

    ⑴选择课外阅读文本要注重与课文的相关度

    挑选确定课后作业中的阅读文本,应注重与课文的相关度。所谓相关度,即所选文本与课文有类似的主题、行文风格、写作形式等要素。学习《孙权劝学》,作业中可选择《伤仲永》这样的课外阅读文本。这样设计,不仅增强了作业的针对性,也使学生对同类文章有更多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⑵设计文言知识作业要注重知识、方法的运用

    设计文言知识作业不仅要注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还要注重课堂所学知识、方法的迁移运用。在课堂学习中大力培养学生推断理解词句含义能力的同时,作业中要继续强化此项能力的训练。

    设计作业时,可将课堂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难词句列出清单,以便在新的文本语境中继续引导学生推断、理解、掌握。当然,要实现课堂词句与课外练习即时完全对应很难,但在相对较长的教学周期内可容易地实现这样的对应。因此,教师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要注重悟写结合

    作业中不仅需要设计知识检测的习题,也需要设计与课堂所学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迁移运用的习题。作业要采用悟写结合的形式。因为纯粹的“悟”易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悟写结合,不仅使人文内容在书面表达中得到内化,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如简短的语言表达题、阅读感悟片段,或对文章留白内容的描写想象,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赞同、质疑、批判,或模仿课文写一篇类似主题、形式的浅易文言文等。

    文言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经典的文言选文美好的语文品质,打下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根基,使学生能借鉴文言作品传达的精神文化,打牢学生的语文功底。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需纠正“重积累,轻理解;重知识,轻审美;重巩固,轻迁移”的做法,认真研究这些做法,透过这些做法的现象分析其本质及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