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增活力 活动育英才时间:2024-06-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学校紧扣时代的脉搏,立足教材,聚焦儿童生活和成长,整合资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最大程度优化育人效果。 一、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硬件” (一)规范课程设置 国家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的整体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综合考量。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29个教学班,配置专业教师3名,兼职教师10名,周课时2节。总课表、个人课表与班级课表保持一致。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允许挤占、挪用课时。 (二) 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学校近几年先后派了12位教师分赴巴中、成都参加新教材、课堂教学等相关培训,并要求带回培训精神,于全校进行专题汇报,实现共同成长。教导处组织精干力量,对新课程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一期一次的校本培训,旨在找准新方向,实施新对策。学校积极组织课堂展评活动。10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基于言传身教,教师只有在课内课外让学生认识到你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真正的引路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的人生体现,才是对学生们最有用的教材,培养学生道德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三)健全考核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了《道德与法治学科量化考核实施细则》《道德与法治教学常规实施方案》;实行“学科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三检的常规月查制度;对期末检测方式、考核量化标准等制定了量化考核细则。制度的完善,既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效力,又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营造育人环境 教育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内心灵动的时刻,都是教育。学校着力营造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的氛围。行知廊、红军廊、音乐廊、美术廊、科学廊处处洋溢着“以书香滋养心灵,以经典奠定人生”的育人氛围,行走在这样的廊道之中,品读着这些名人名言、知识荟萃,不仅给人智的启迪,更有美的熏陶;同时,学校新建文化墙:我爱我的世界,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学校,引领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热爱家乡;法治专栏,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快乐星光风采墙,班级文化等形成一个精彩纷呈的育人大舞台,让学生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浸润下一步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抓实课堂教学,课程育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实施策略到位,师生全身心投入,才会享受教育过程,获得丰收。学校立足课堂,“以人为本”,致力于“三化,即教学模式化、教研常态化和实施科学化,最终实现“立德树人。 (一)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破旧”才能“立新”。教师只有从传统的教学制高点走到孩子们中间,彻底打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路径,才能实现1+1≥2的育人效果。2020年9月,由校长亲自督促落实、教导主任为学科组长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分三个阶段:9—12月,了解、收集信息,制定操作方案;2021年3—7月,具体实施;9—12月,总结提高,全面推广,并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历时一年半的实践探索,最终形成了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如下: • 课前准备活动,自主体验 • 恰当活动导入,激发体验 • 真实活动探究,加深体验 • 实践操作练习,强化体验 • 课后实践活动,内化体验 • 系统评价活动,升华体验 该模式的实施,儿童真正成了教材的“同路人”,课堂活动和生活化成了组织课堂的重点,寓教于乐。正如杨绛先生对于香料的描述:“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 (二)重视常态化教研 “变化是生命之根本,万物之规律”。我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个“蓝本”,不同学段、班级、甚至施教者,都是“变数”。为此,学校坚持该学科教研进计划,实行“三定”,即定观摩时间(每周四1、2节集中观摩,3、4节集中研讨)、定主讲教师和主评引领。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至少听该学科3堂课,教师间不低于3节。以检验促学习,以学习助提升,实现课堂高效。 (三)推进课题研究 为更科学的解决教学的困惑,提高教师科研修养,进而反作用于课堂,学校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自主申报一个微型课题进行研究,并参与全县微型课题评奖。今年,该校《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策略》课题正在紧锣密鼓的申报中。 三、拓展课程外延,绽放活力 (一)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刻板的把学科割裂的教学方法会扼杀现代课程的生命”。我校2017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旨在深刻领悟国家、时代赋予该学科的育人使命,分别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形成 “人人是育人之人,事事是育人之事,处处是育人之地”的育人氛围,学校规定: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为“文明礼仪、安全法制、理想教育”微课时间,由下堂课老师结合本学科内容开展微课活动。并且每学期举行一次以此为主题的“微课大比武”,以赛促研。数学严谨的态度、体育的规则意识、语文的“人文性”渗透······必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儿童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中的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不止把“生活”引入“课堂”,还要把“课堂”引入“生活”,于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预期。我校每学期开展亲子活动,培养感恩情怀;相声、小品、三句半等表演,树立规则意识;艺术节:在朝阳广场开展童心书画展;科技节:组织参观流动科技馆;“我是环保小卫士”、“我是法治宣传员”等活动的开展,孩子走进自然、走上街头,责任感、荣誉感、主人翁态度、法治等意识悄然萌芽。 (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文化是根,精神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道德与法治》与之契合,促“三观”形成有重要意义。在《论语》《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中,播下“文明”“礼仪”“规则”的种子;我校将国学经典植入少队活动,呈现出了一种喜闻乐见、妙趣横生,又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崭新气象。近几年少先队组织的经典诵读汇报展示,内容丰富、大气磅礴,令人耳目一新。活动紧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清明节:组织少年军校队员赴烈士陵园祭扫,去巴中参观将帅碑林,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感。国庆节: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端午粽动员”、“明月寄相思”、“欢乐迎新年”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 (四)与少队活动相融合 少先队活动既是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将《道德与法治》融入主题活动,喜闻乐见,又寓意深远。为确保队会活动质量,我校坚持少先队活动进课表和观摩研讨进计划的要求。大队部制定了学期活动计划,设计了《少先队活动记录册》,确立了周活动主题,确定了观摩时间、活动中队、主讲人、主评人。我校主题队会内容十分丰富,以环境、安全、卫生、廉洁、理想、国防、爱国、感恩、节约、励志、礼仪、禁毒等为主题, “争做好少年,实现中国梦”、“红领巾,我为你骄傲”、“安全伴我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异彩纷呈,使学科内涵更丰厚。 (五)与班级管理相融合 《道德与法治》渗透于班级管理,“依法治班”,是实现文明有效管理的有效策略。我校日常工作以学生养成教育为重点,学校制定了《“文明小标兵”评选细则》《“文明班级”评比规则》,我校各班立足“班情”,均精心制作了《班级公约》,学校坚持每天检查,每周总结,周周发放流动红旗;实施学生常规“突查制”,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监督岗”的作用,提倡“人人都是监督员”,及时监督举报不良现象,弘扬正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班风、学风、校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坚信,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胸怀赤诚,甘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理想之花必将盛放! 上一篇美,就在身边下一篇以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