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诵读积累,内化沉淀 ——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时间:2024-09-28 摘要: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诵读欣赏、理解内容上。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以教育理念转变、积累基础知识、诵读增强体验为创新方向,以群文阅读积累知识、构建智慧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建立隐形素养评价指标为创新实践,从而提高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不断发展。 关键词:诵读积累;中考;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文言文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诵读欣赏、理解内容上:“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本文从“诵读积累,内化沉淀”的角度,探讨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方向与创新实践,以期提高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不断发展。 一、中考文言文考情分析 (一)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已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考查重点 中考文言文的考查点,主要是考察学生宏观上把握文言文的能力,一般是掌握文言字词、断句、译文、领会文意、剖析总结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等 [2],即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类型有三类:第一是强调对课中文言文的考核;第二是注意对课堂之外文言文的考查,第三是课内外并重,将课内外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三)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 (四)命题趋势 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 二、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方向 (一)教育理念转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工作,而文言文中蕴含着渊博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 [3],展现了中华民族人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方法,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仪式风俗、姓氏名称等多种社会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传播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是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仅锻炼自身的情操,积累必要的人文素质,还能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的内在底蕴。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文言词语的知识内容和所要体现的中华文化内涵互相融通。不但使学生了解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从而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素养需求。 (二)积累基础知识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词汇和句型的使用上有较大不同。文言文要求初中生着重了解相应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虚词表达言语变化,实词表示语义。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会必要的文言文词汇是在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构筑“地基”。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初中生认识文章内容、感悟文言文内容。初中生只有熟悉了基础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积极地加以创造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文言文欣赏能力的培养。但是文言词汇的教学也不能由教师单纯灌输,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进一步地扩大初中生的理解,提高初中生的语言积累,以达到初中生可以疏通文言文的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 诵读增强体验 诵读是一种口、耳、心、目并用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朗读流程中掌握文字的抑扬顿挫、文字节奏和作者情感等。诵读能够使读者在了解文字声音形式的基础上,与作家在情感上取得共鸣,从而达到对文字的理解与领悟。因此,教师们在文言文的教学流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诵读情况。教学中进行形式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以此加深初中生对文言文的亲近感、提升初中生的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三、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实践 (一)群文阅读积累知识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阅读主题选取一组文言篇章,然后由教师按照题材的内容选择群体诵读,最后实现能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执教《孙权劝学》时,以古代人物为阅读主题开展了群文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基本掌握状况和对文言文熟悉程度上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挑选题目时要注意重点内容的选取,并抓住读者主体,选择了《李贺作诗》《蒋琬之事》《炳烛夜读》《北史.傅永列传》《邴原弃学》等阅读材料,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通过此次群文阅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之外的东西,充实自身的知识库,营造了良好的文言文群文阅读的学习环境。 (二)构建智慧语文课堂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则主要担当着学生学习的导向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机会更多,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教学方法也更为灵动与多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后自主学习积累大量文言词汇,运用智慧课堂线下与线上双线渠道监督学生不断地重复诵读,最后做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习得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语感,达到熟练地诵读其他文言文的目的。执教《陋室铭》时,这篇文言文朗朗上口,可是由于班级学生缺少诵读,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读起来都有难度,更不要提掌握其中重点字词了。于是笔者通过QQ群和腾讯课堂的结合,设计了《陋室铭》文言文诵读练习活动。在QQ群上发布划分好诵读节奏的资料,在资料上标注了生字词的拼音,并逐字逐句示范阅读课文,录制成视频。然后布置了自主诵读的作业,要求学生跟着视频内容进行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将录制的音频上传至QQ群,教师在听完音频后指出学生阅读的问题,并利用腾讯课堂进行读音,最后全班同学起诵读, 感受文章语句简练、深刻、生动活泼的特征。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举办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初中生在实践中将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积极的认识、利用,进而提升读书的主观兴趣,在实践中增强学生文言文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水平与审美能力,从而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积极主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时,举办以这五首诗歌为主题的比赛,为学生搭建了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此了解古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传承发扬这些文化。比赛作品可以是书法作品,可以是小品,可以是作文等,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竞争中有更多的学习与借鉴的机会,设置荣誉证书等来对学生加以激励,并利用荣誉感来提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提交的比赛作品中,有学生针对《望岳》中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精神写了作文,也有学生提交了书法作品,有学生针对《游山西村》作了国画作品,也有学生上交了《登飞来峰》的中译英的翻译作品等,学生通过全面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将文化知识进行再创作这一过程,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培育了他们对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隐形素养评价指标 文言文的思想内涵相当丰富,既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内涵,也显示出了其内在的品格。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体会古代先进的民主思想观念和人格精神,促进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灵魂。文言文中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人格文化的学习也会对初中生的思维造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情感,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心灵。可以看出文言文课程是人文科学性较强的课程类别,无法全部用量化的评价准则来评价,唯有人文素质的相应融合,才能符合文言文的特色。因此文言文教学评价不应当是一个统的标准指标,除了将知识作为终极评价指标之一之外,还要将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价值进行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激励性、过程和成果兼顾的价值评估准则,并引入多元化评价方法,重视学习者内隐发展,包括兴趣、能力、心态、情感、品质、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并形成促使他们全面成长的课堂评价观念。《活板》一课围绕活字印刷术的“字模活”“排版活”“印刷活”“印数目活”“做法活”“版活”进行说明。在这一课的考核内容设计上,笔者除了将文言词语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还加入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回答:“作为四大发明之的印刷术其实质的是活字印刷术,而不是雕版印刷术。那么,为什么活字印刷术被誉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呢?”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说明文写作应围绕说明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作的顺序,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以教育理念转变、积累基础知识、诵读增强体验为创新方向,以群立阅读积累知识、构建智慧语文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建立隐形素养评价指标为创新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裔.浅谈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3):80-81. [2]邱根秀.从中考命题特点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把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 19(11):121-123. [3] 蔡尤臻,魏紧跟.食古而化 培根铸魂--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课文教学探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41(04):21-25.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