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景悟情读古诗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时间:2024-10-24 古诗文的赏析应以景悟情悟理,而不是先入为主以情套景。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加以简述。 初读找景物,析原象。拿到一首诗(歌,词,曲)就读,读完找找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对诗就省了整体感觉。本曲中,你一旦找出“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人”,这些物象是原始的普通的,可一经排列组合,一幅游子天涯图就在脑前浮现了。 细读品“象眼”,悟情感。细读中,你静静想象曲中“枯,老,昏,小,流,西下,断肠”等“象眼”所呈现出来的景物,特别是这些景物在此时时此地的颜色、大小、情态……一番浸润下来,你陡然发现这些原本普通的物象并不普通,它们已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而成为带上作者情感的意象:藤已枯树已朽鸦也呱呱归巢了,古道残败风又瑟瑟,就连随行奔波游走的马,都已瘦弱如斯,那主人公更情何以堪!远山一片绯红,太阳也要回家了;历尽生活仍一事无成的人啊,还得继续流落天涯! 可见,作者首先看到的是生活中的真真切切的“原象”,它走向“意象”的过程,是作者情感逐渐外泄、渗透、浸润的过程;而非作者情感完全外泄后才走出门去才将这种情感笼罩万物眼中陡然就是“意象”完全没有“原象”——并不是“看到的树上的藤就成了枯藤,看到一条马路就成了古路道”,更没有“断肠人”就是“做过手术的人”之说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显然是先有所见之“景语”才后有所生之“情语”。 再读析意境,悟情思。《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短短二十八字,巧妙地截取秋天十种原象酝酿成饱含情感的意象,营造出一幅具象突出生动、远象深旷辽阔的画面,再将“人”融入其中,以“断肠”点睛,秋景之萧条、游子之疲惫,便跃然纸上。 整首诗(曲),物象有小有大、动静相合,色彩浓淡相生、冷暖互衬,情感有悲有喜、有厌有恋——秋之思绪,饱满具体,近景细致入微远景辽阔深远,直叩心弦更感人肺腑——作者,不愧为“秋思之祖”! 赏析诗(歌、词、曲)必有三读,初读找景物析原象——细读品象眼悟情感——再读析意境悟情思,以景悟情悟理,一切情语真情语!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