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真:陶渊明一生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饮酒》(其五)教学札记
    详细内容

    真:陶渊明一生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饮酒》(其五)教学札记

    时间:2024-12-10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执着和坚韧,成就了他独特的人生。

    历史上弃官归隐的很多,但像陶渊明如此坚决彻底的人不多。

    陶渊明厌弃世俗、不满现实,尤其憎恶官场。逃离官场后,他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种田饮酒,过着悠游自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饮酒》(其五)最能显示他这种精神追求。在诗中,陶渊明明确表达自己“心远地自偏”的执着和坚定,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所流露出的那种真情“真意”,让人钦佩不已。

    屏蔽一切

    中国古代,遁迹深山密林的人很多,而陶渊明属于“大隐隐于市”的那种高士,偏偏“结庐在人境”,始终与农夫野老、桑麻田园相伴。必须明白,陶渊明所逃避的是污浊的官场,而不是当时的社会,他也从没有说要脱离社会。其实,他只是想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他毅然把茅屋草庐建在人境。这和那些所谓的隐士真的不同。

    人境不是官场,自然要清净得多,舒心得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句话,其实有多重意思。一是,陶渊明心止如水,即使有热闹的场面,嘈杂的车马声,他已经看不到、听不到了,也不愿意听到了。陶渊明的内心已经屏蔽了这一切。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二是,这些嘈杂的声音真的没有了,也不会有了。尽管“结庐在人境”,毕竟不是在官府衙门,那些高贵的车马不会来了,也不可能来了,自然不会有喧闹的声音。

    这既写出了陶渊明和官场的彻底割裂,也写出了陶渊明内心的那种超然和坚定。

    远离了官场,远了政治漩涡,真好呀!

    八十多天的县令滋味,已经把他折磨苦了。那些嘈杂的车马声曾经让他头疼,让他烦躁,所以他再也不想听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听了,他对车马的喧嚣声已经厌倦。

    他必须远离,必须屏蔽。如果不能彻底忘记,不能果断抛弃,那外面纷扰喧嚣的世界肯定会打扰他,扰乱他的生活。这不是陶渊明想要的结果,他想过那种属于自己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一种真的生活。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屏蔽,选择了淡定。一个人如果不能有这样的决心,就是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也会对官场牵肠挂肚,也会人在田园心在官场。

    他不想听了,所以他听不到了。他对车马声的厌倦,不是伪装的,而是真诚的,是发自肺腑的,是自然的。

    既然那么决绝,那么彻底,居住在哪里也就无所谓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草庐建在了人境,坦然地居住在人间。

    陶渊明彻底和政治隔绝了,把那些车马声屏蔽了。如果说原来还抱有一丝希望的话,那么现在是一切幻想都没有了。

    他的心已死。

    陶渊明彻底放下了。

    想多了太累,只有放下,一切才属于自己,才能找回自己。如果自己背负太多,势必会把自己压垮。

    放空自己,回归自然状态,虽未远离,但心里已经隔绝。

    陶渊明主动远离官场,和政治隔离,让自由的灵魂回归,这是很难得的。

    此时,陶渊明心里只有自己。

    陶渊明终于找回了一个“真”我。

    叶嘉莹认为:“这实在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否则即使你身体远离了‘车马’,可心思却未必能脱离‘车马’。”

    与菊花、飞鸟为伴

    悠远的南山下,不仅有陶渊明的茅舍,还有大片大片的菊花。

    望着泼泼拉拉盛开的菊花,陶渊明心情更放松了。

    生活在芬芳的菊花中,陶渊明没了烦恼,没了忧愁,没了痛苦,有的是自由和悠然。

    他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应该得到的。

    还是菊花好呀!每一朵自由绽放的菊花,就像一个自由奔放的生命。

    陶渊明喜欢菊,这是他最好的灵魂伴侣。

    他心中只有这淡雅的菊花。在陶渊明看来,什么也没有菊花美,什么也没有这菊花有吸引力。

    夕阳下,他在自由自在地采摘着。他不是在采摘,而是在和菊花交流对话。

    采摘菊花似乎比干啥都有兴致,似乎比啥都有意思。这就是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真生活。

    所以,他忘情了。

    夕阳下的茅屋美,菊花美,陶渊明更美。

    哪里也没有这里美呀!

    他陶醉了。

    不经意间,远处的南山好像进入了他的眼帘。

    南山,菊花,草庐,夕阳,飞鸟……

    多么美的画卷呀!

    生活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比在官场清净多了,舒心多了。

    陶渊明的超越就在于此。一般人都向往官场,渴望在官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可陶渊明却喜欢这种独特的环境。这是多么自由多么美妙的一种生活境界呀!

    只有抛弃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陶渊明做到了。

    说不出的真滋味

    来到南山下,菊花边,陶渊明过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生活才有滋有味,才是陶渊明想要的真生活。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做一个真人。他不想被束缚,被控制,被左右,被绑架,尤其被玷污。他认为那样生活,太累,太痛,不自在。

    回归生命的自我,追求人生的本真,这是他最大的愿望。悠然自在,洒脱自由,灵魂不被驱使,思想高度自我,这有多好呀!

    如今,陶渊明实现了,也体会到了。他自然是快乐的,兴奋的,自豪的。

    他不但真切地感受着,还在自然地享受着那种生活。那种滋味,那种感觉,那种意境,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因为真的无法说出来,也说不出来。也许说出来,滋味就全无了。

    欲辨却不能辨,欲言却不能言。要说清楚这种滋味,对于大诗人陶渊明来说,也感到无能为力,也词不达意。陶渊明知道,这种生活是崭新的,这种体味是从来没有的。他实在想不起来用啥合适的词来表达,欲言又止,无何奈何。

    这里好吗?

    这种生活方式好吗?

    这种选择好吗?

    也许有人觉得陶渊明太特殊,太孤傲,太孤独,太另类……陶渊明不想说,也不想去争辩,也不想去辨别。

    到底好不好,只有陶渊明才能品味到,体会到。

    身处这种环境,只有他最理解自己,最懂得这种美妙的意境。

    他不去分辨,不去回味,只是享受就行了。

    其实,这种境界是用语言无法述说的,也说不清说不明的。

    这才叫一个“真”。

    如果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人人都能体会到,感受到,都能说出来,那种境界也就不奇妙了。

    真,既是陶渊明想过的一种特殊的生活,也是他内心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叶嘉莹说,“他想要辨明这其中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可是却想不起用什么语言能讲清楚——因为这是人生经历中只能感受和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的会意,是人类有了高层次的理想之后才可能到达的一种精神境界。”

    陶渊明,好幸福呀!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