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南襄城:大棚“夜话”促发展1月12日,夜幕合拢,月高清冷,滴水成冰。河南省襄城县十里铺镇侯东村众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灯光闪亮,与大棚连通着的看护房内更是笑声朗朗。“我负责千禧果的管理,你负责管理甜瓜苗。”“那咱俩就比试比试吧,看谁管理的好。”丈夫杨现涛、妻子耿学珍充满信心。他俩围绕着千禧果、甜瓜的种植管理开展产业“夜话”,围绕着十里铺镇的蔬菜发展方向,发展途径,产品销售,如何带动农户就近就业,增产增收展开话题。 
 该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杨现涛,今年48岁,是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是省乡村振兴带动人培养的“头雁”,去年,他还获得了省级高级农艺师呢! 杨现涛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农村青年。去年,他种植13亩的5座大棚千禧果,纯收入50多万元。他尝到甜头后,今年又发展28亩的10座大棚千禧果、1个大棚新品种甜瓜,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杨现涛边聊,边掀开帘子:“学珍,到棚里看看去。” 夫妻俩钻进大棚查看棚内温度,观察刚移栽不久的千禧果苗、甜瓜苗生长情况,时儿喷水,时儿给地膜培土,看着翠绿的苗儿比赛着长,发出舒心的欢笑。片刻,夫妻俩蹲在畦边,杨现涛给妻子说道:“要及时给苗浇灌定根水,施好有机肥,搞好病虫害防治等。耿学珍虚心地接上话茬:“就按你说的去做,搞好技术管理。” 说罢,杨现涛和妻子回到了看护房,夫妻俩没有一点倦意。想着未来的日子,他们滔滔不绝继续“夜话”。杨现涛深有感触地说:“学珍,咱要报答党的恩情,起初返乡创业种植特色蔬菜,可是利用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发展起来的,咱要带领更多的乡邻靠种蔬菜增收致富,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培育乡村主导产业,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搞好技能培训,让收入低的群体在实践中提升发展本领。”“现涛你说得对,我全力支持你!”此时此刻,整个“夜话”声、朗朗的欢笑声,回荡在温暖的大棚之中。 
 杨现涛的大棚紧靠村头的大路旁,每到晚上,都有三五成群的农民来到大棚旁的看护房内取暖,聆听杨现涛的种菜知识讲座。当时正值杨现涛和妻子谈得正热烈之时,本村农民李海营、李笑垒、王伟民闯了进来:“杨师傅,土豆种上了,你看下一步咋管理?”50多岁的农民李海营问道。“要趁天气好,查苗补种,中耕培土,施好有机肥。”杨现涛话音刚落,43岁的农民王伟民接过话茬说:“现涛,听说你去年种植千禧果发财了,俺也想跟着你种,行吗?”“好,我教你种千禧果,包技术,包销售,保准让你一个棚,年收入10万元。”杨现涛爽朗地回答。“现涛,多亏您的指导,才使俺种的西葫芦连年丰收,收入可观,是您帮俺挖掉了穷根。今后,您让俺种啥就种啥!” 菜农李笑垒兴奋地说。此时,阵阵掌声在大棚里回荡。 杨现涛不仅是蔬菜种植大户,还担任十里铺镇的蔬菜协会会长。近年来,他带领乡亲们种植辣椒、黄瓜、莴笋、有机花菜等蔬菜,现场技术指导,经他手种植推广的西葫芦,已被确定为全国特优新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他还建起了蔬菜代收代销站,帮助群众销售蔬菜,先后带动2000多户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4万亩,全镇年外销蔬菜40多万吨。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寒风呜呜。杨现涛躺在看护房温暖的床上,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他想的很多、很远,乡亲们那渴望种植蔬菜新技术的焦躁、期望收获成果的神情,交替在他脑海里闪现。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在新的一年里,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更多的农民靠种植蔬菜增产增收致富……(倪申 张琴 通讯员 古国凡 付珊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