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
    详细内容

    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5-06-09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教育文摘网   阅读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形式,强调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文化、情感等元素,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独具优势,语文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实践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初中学生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需要语文教师将思政元素渗透融入学科教学中,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职责。笔者认为,可以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作为融入思政元素的载体,充分挖掘、整合,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策略,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立足课文,挖掘思政元素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类课文。语文教师应重视挖掘此类课文的特点,在坚持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发挥其思政教育价值。

    把握故事脉络,感悟革命情怀。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大多都通过生动的文字讲述了感人的革命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情绪上的感染。这类课文大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提取信息。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和对朝鲜人民、祖国人民的爱,对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有深刻认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聚焦人物形象,树立远大理想。教材中的不少革命文化类课文都塑造了立体、丰满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革命领袖,也有党员干部,还有爱国的科学家。他们虽性格、经历各异,但都具有伟大情怀和高尚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祖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聚焦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进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

    改进方法,加强学科融通

    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革命文化类课文具有先天优势,但在实际落实层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仅花几分钟时间大致讲解一下课文蕴含的思政元素,学生对此一知半解,并未激发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效融通。如何改变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朗读训练激发情感共鸣。革命文化类课文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其实,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很多语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时,我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做法,着重引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除注意恰当的停顿外,还应注意词语的重音、句子语调的轻缓或急速高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不仅使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清晰的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更使他们领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教师这样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情境性体验,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资料补充搭建理解阶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革命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让他们在填补知识盲区的同时拓宽学习的广度,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更好地感受人物品质,理解思想情感。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并进行筛选整合,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深刻感受诗中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矛盾探究增强价值认同。革命人物往往具有超越常人的大爱,通过英雄的行为彰显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但他们同时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呈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形象。教师可以此为抓手,通过分析探究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老山界》时,文中写道:“路只有一尺来宽,……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教师可以针对红军战士的这个行为来设置问题:你怎样理解红军战士这样前后矛盾的行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感受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表达实践抒发敬仰之情。开展语言表达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内化与迁移。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绎,再谈谈自己的表演感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革命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其撰写颁奖词,让英雄情怀真正影响学生。

    活动拓展,丰富育人形式

    落实课程思政,教师要用好实践活动这个“大课堂”。可以立足革命文化类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传承革命精神,实现立德树人。

    与学校主题活动结合。可以举办“讲革命英雄故事”活动,鼓励学生从语文教材中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革命英雄人物,结合课文内容查找更多资料,全面了解人物事迹,并改写为生动的故事;可以组织“观红色影像,忆峥嵘岁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长征》《大决战》《长津湖》等红色影视剧,并撰写观后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精神力量,赓续红色基因。

    挖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系统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使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了解更多革命历史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巩固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总之,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自觉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挖掘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思政元素,立足语文学科本质,基于学生本位设计教学,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本文是2024年广安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载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SZZXLX-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