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时间:2025-06-30 【摘要】古人常通过诗词创作抒发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展现家国情怀。因此,在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时,学生应自觉领悟其中的家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理想信念。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载体。教师可以改革古诗词教学,深化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文章由此切入,从甄选古诗词、精讲古诗词、讨论古诗词、改写古诗词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彰显古诗词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家国情怀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都应形成积极的家国情怀。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古诗词资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深厚情感。对此,教师应自觉挖掘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不断感悟和内化家国情怀,升华个人理想和信念。 一、甄选古诗词,挖掘家国情怀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内容,其中以写景诗与边塞诗居多,展现了不同的家国情怀。 (一)写景诗:美好期待与家国情怀的深邃交融写景诗以自然景物为媒介,通过对山川、河流、花鸟、草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来营造意境或有所象征。这种意境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外化。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家国情怀。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写景诗整合到一起,深入挖掘其中的意象,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带领学生更好地感悟家国情怀。 以《登鹳雀楼》这首写景诗的教学为例,古诗前两句写景,开笔即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使哲理与景物融合得天衣无缝,流露出积极探索与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人以短短十个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磅礴,展现了美好自然对心灵的震撼。在这样的震撼中,诗人以登高望远象征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以此激励世人昂扬向上,不断开辟美好的崭新境界。此诗至今仍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诗词中的美好期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积极进取和参与民族建设的家国情怀。 (二)边塞诗: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的深沉共鸣 边塞诗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分析边塞诗,挖掘边塞将士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家国一体”的视角下引导学生感悟豪情壮志,增强家国情怀。 以《出塞》这首边塞诗为例,全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息战事的美好愿望。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进行了艺术概括,慨叹了边战不断而国无良将,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应深入挖掘诗中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以便深化教学。从边塞战争之苦,到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再到人们对和平的期盼、诗人对战争的慨叹,都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懂得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二、精讲古诗词,感悟家国情怀 阅读和学习古诗词应从文字表面向情感内涵过渡,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不例外。 (一)讲历史背景,知创作初衷 古诗词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作者的思考。社会背景、作者经历等都是影响古诗词情感内涵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应为学生补充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从而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如在《出塞》一诗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自主理解诗人的创作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出塞》历史背景资料卡:唐朝时期,北方边境一直面临着外族的侵扰和威胁。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人们不堪重负。 王昌龄早年贫苦,29岁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汜水县尉、江宁县丞,后被贬岭南。登第之前,王昌龄前赴西北边塞,亲见边塞战争之苦,创作了无数边塞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资料中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的特点,同时强调了王昌龄的政治身份和出塞故事,为学生“知人论世”提供了帮助。学生可以基于古诗本身分析家国情怀,基于王昌龄的人格特质和政治理想感悟其创作初衷,感知边塞的战争残酷以及作者对战争胜利和领土完整的渴望。 (二)讲文字内涵,明诗人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字的灵魂。古诗词语言凝练,但所表达的情感往往较为复杂,每个字词都意蕴深远。要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字内涵,与作者达成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并进一步产生家国情怀,教师可指导学生逐字分析古诗词,探寻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并结合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文字的情感与意境。 例如,《凉州词》一诗中,诗人通过豪迈的笔触展现了家国情怀。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读此诗,逐字逐词地展开分析。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三个名词并列,显示出宴会的豪华,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情感基调。第二句中的“琵琶”既是宴会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出征告别的前奏。一“欲”一“催”构成对比,刻画出了矛盾的情景和将士的复杂心情。第三句和第四句以略带悲壮的语言继续描写将士的出征在即。第三句中的“醉卧”与“沙场”构成对比,使全诗画面从宴会快速转向战场。“醉卧”是“醉倒”之意,更是对将士浴血奋战的描写。“君莫笑”是对旁人的告诫,也是将士的自嘲,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四句先以“古来”强调战争的长期性和普遍性,再以“征战”强调全诗主题,最后以“几人回”进行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将士命运的慨叹,也体现了将士对战争残酷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将全诗推向了高潮,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注释、拓展资料等指导学生精析古诗文本,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从而与诗人和将士产生深刻共鸣,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 三、讨论古诗词,内化家国情怀 读懂古诗词,明白作者究竟强调了怎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以及根据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在当前社会怎样做,都是学生应继续解决的问题。 (一)论作者观点,思理想信念 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作者强调的观点。古诗词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能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对此,教师可设计古诗词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观点,深入思考作者的理想信念,在了解古诗词背后蕴藏的作者最本质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迁移整体学习经验,抒发个人见解。 以《示儿》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绝笔诗”的角度切入,设计以“绝笔诗中的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话题讨论活动,活动流程如下:首先,讨论“绝笔诗”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绝笔诗;其次,假设“你”需要完成一篇“绝笔诗”,你可能写什么;再次,阅读《示儿》,讨论陆游怎样完成了他的绝笔诗;最后,分析《示儿》,讨论陆游明知“死去元知万事空”,却依旧嘱咐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理想信念。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进话题讨论。绝笔诗通常是指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其内容往往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家国、对亲友的无尽眷恋。陆游临终依旧关心国家命运,诗中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学生通过理解这首绝笔诗,“以己度人”,讨论陆游的观点,学习其精神内核,进而内化家国情怀。(二)谈个人想法,说真情实感 在理解作者的观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该首古诗词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此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家国情怀。具体来说,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提高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后,教师有必要继续组织话题讨论活动,引导他们畅谈个人想法,说出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基于古诗词的核心情感,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观点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并让其结合具体的生活经历,将个人想法表达清楚。 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限关切。教师可以从“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切入,开展课堂讨论:诗人龚自珍宣传变革,主张“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并关联古代和现实,表达多元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科技创新、教育改革、文化复兴、社会公正等都是“九州生气恃风雷”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推动着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古代社会与当今社会,基于真实案例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是什么。如此,学生就能将从诗中感受到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内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四、改写古诗词,拓展家国情怀 古诗词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改写古诗词拓展学生家国情怀,是语文教学中极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写古诗词,不仅能锻炼其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更是拓展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通过改写,学生能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古典诗词中的家国大义,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作情感与内涵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改写原则,运用多元改写方式,并结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深化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表达。 (一)明确改写原则与要求 1.保持情感基调一致 要求学生在改写过程中,保持原作中家国情怀的情感基调。改写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时,无论语言如何创新,都应体现出诗人思乡与报国的矛盾情感,以及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2.融入时代特色 鼓励学生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成就,赋予改写作品时代气息。在改写李白《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可融入现代环保理念,将瀑布的壮丽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展现新时代对自然、对家园的关爱,拓展家国情怀的内涵。 3.注重语言美感 引导学生在改写时,借鉴古诗词的语言特色,运用优美、凝练的词句。改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学习其运用意象营造意境的手法,保持改写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 (二)多元改写,拓展家国情怀 1.扩写与续写 对篇幅较短、内容简略的古诗词进行扩写或续写。对于王之涣《登鹳雀楼》,学生可扩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思,详细描写黄河奔腾、群山连绵的景象,以及由景生情,对国家山河壮丽的赞叹;也可续写诗人离开鹳雀楼后,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精神运用到建设国家的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的表达。 2.现代诗改写 将古典诗词改写成现代诗,降低创作难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把贺知章《咏柳》改写成现代诗,学生可更自由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春风是灵巧的剪刀,裁出嫩绿的柳丝,编织着春天的故事,诉说对家乡的眷恋”,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家国情怀。 3.故事改写 将古诗词改编成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展现家国情怀。改写乐府诗《木兰诗》时,学生可详细描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心理活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功成返乡后对家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通过故事形式让家国情怀更加具体可感。 (三)结合实践活动,拓展家国情怀 1.举办改写作品分享会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改写作品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与情感体会。在分享会上,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从他人的作品中感受不同视角的家国情怀,拓宽思维,激发创作灵感。 2.开展主题创作活动 围绕特定主题,如“我的家乡”“祖国颂”等,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改写创作。在“祖国颂”主题活动中,学生可选取与爱国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改写,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通过集中创作与展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意识。 3.与社区文化活动结合 将学生的古诗词改写作品推荐到社区,参与文化展示活动。如在社区文化节上,展示学生改写的体现家乡风貌、爱国情怀的作品,让学生的创作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播意识,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增强自身的家国认同感与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是2024年广安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载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SZZXLX-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