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图文) >> 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急演练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 基于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
    详细内容

    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急演练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 基于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5-07-03     作者:舒畅 龚建兴 刘志强 户小东【转载】   来自:教育文摘网   阅读

    摘要: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应急演练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对提升师生应急能力、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当前应急演练在制度、实施、技术等层面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制度优化、技术赋能、协同创新等策略,旨在提升应急演练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 考。

    图片 1.png

    关键词:应急演练; 创新 ;长效机制

    一、应急演练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定位

    (一)政策背景与现实需求

    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2025年《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指南》进一步强调演练的“实战化”与“常态化”。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暴露出师生应急知识欠缺、处置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凸显演练的必要性。

    图片 2.png

    (二)学校安办的核心职责

    学校安办作为安全管理枢纽,承担“预案制定—演练组织—风险排查—协同处置”全流程职能,而应急演练是检验预案有效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的关键手段。

    二、应急演练的类型与设计原则

    (一)多维演练类型与场景构建

    演练

    类型

    核心目标

    典型场景设计

    实施频率

    消防

    演练

    掌握逃生路线、灭火器材使用

    教学楼浓烟模拟、宿舍火灾处置

    每学期≥1 次

    地震避险演练

    “伏地、遮挡、手抓牢”

    课堂突发地震、实验室设备防护

    每学年≥2 次

    防恐防暴演练

    提升避险能力

    校园入口暴恐袭击

    每学年≥1 次

    踩踏事故演练

    规范疏散秩序、避免拥挤踩踏

    上下楼梯冲突、大型活动散场疏导

    每学期≥1 次

    疫情防控演练

    强化应急响应与流程规范

    classroom 发热病例处置、密接转运

    每学期≥2 次

    (二)科学化设计原则

    针对性原则:结合校园建筑布局(如高层教学楼、实验室)、师生年龄结构(如小学生侧重逃生动作训练,中学生增加指挥协作环节)定制方案。

    实战化原则:引入烟雾发生器、警报系统、仿真伤员等道具,避免 “走流程” 式演练,如某中学在消防演练中设置 “通道受阻” 突发状况,检验师生应变能力。

    协同性原则:联动消防、公安、医院等外部力量,如邀请消防员现场指导灭火器操作,提升演练专业性。

    图片 3.png

    三、应急演练的实施流程与创新实践

    (一)全流程实施框架

    (1)筹备阶段

    1成立演练指挥部(安办牵头,德育、后勤、班主任参与)

    2开展风险评估:绘制校园危险区域地图(如实验室化学品存放点)

    3制定《演练脚本》:细化角色分工(引导员、医疗员、通讯组)、4时间节点(如“警报响起后 3 分钟完成整栋楼疏散”)

    (2)实施阶段

    1案例:蒲江学校地震演练创新

    增设 “盲演” 环节:不提前通知时间,以广播警报直接启动

    融入情景任务:如“寻找被困同学”“传递急救包”,提升参与感,利用每个楼层监测员通过时间监测疏散速度。

    2案例:蒲江学校防溺水演练创新

    沉浸体验:感受溺水之危

    “一盆水”模拟体验环节中,参与学生将面部浸入盛满水的脸盆,短短30秒内就有同学因无法呼吸而急促抬头,面色通红。“那种窒息感太可怕了!”七年级三班李明同学擦拭着脸上的水珠说道,“我以后再也不敢去危险水域玩了。”这种直观的体验让在场学生真切感受到溺水的危险性。

    情景演绎:学习科学施救

    由学生自编自导的防溺水情景剧将活动推向高潮。七年级同学们通过“私自下水遇险”“盲目施救酿悲剧”“科学救援显成效”三个场景,生动展现了溺水事故的突发性和正确施救的重要性。剧中既有错误行为的警示,也有利用救生器材、呼叫专业救援等正确做法的示范,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专业示范:掌握急救技能

    宣汉县蓝天救援队队员带来了专业救援演示。他们利用人体模型,完整展示了从环境评估、意识判断到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的全套急救流程。“按压时要保持手臂垂直”“人工呼吸要注意开放气道”——队员们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并邀请学生代表现场练习,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掌握基本要领。

    安全承诺:筑牢思想防线

    活动尾声,副校长符必红带领全体师生重温“防溺水六不准”和“家长四知道”,并组织安全承诺签名仪式。“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校园。符校长强调:“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

    3 案例:蒲江学校有限空间应急演练

    演练模拟了在学校地下污水泵房进行日常维护作业时,一名工作人员因吸入有害气体晕倒在有限空间内的场景。现场监护人员发现情况后,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同时启动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指挥中心迅速响应,各应急救援小组迅速集结,按照职责分工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援行动。

    警戒疏散组第一时间在事发区域周围设置警戒标识,疏散周边无关人员,确保救援现场秩序井然。通风检测组快速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使用专业检测设备对空间内的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为后续救援行动提供安全保障。救援抢险组身着专业防护装备,携带担架、急救药品等器材,迅速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晕倒人员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安全区域,交由医疗救护组进行紧急救治。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了心肺复苏、吸氧等急救措施,并模拟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伤员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各小组协同配合默契,达到了预期的演练效果。

    (3)总结阶段

    1 建立“三维评估体系”:

    2 定量指标:疏散时间(标准≤5 分钟 / 千人)、路线正确率

    3 定性评价:师生访谈(如“是否清楚逃生方向”)、观察员记录(如 “某班级出现推搡现象”)

    4 技术分析:通过监控视频回溯拥堵点,用 BIM 模型优化疏散路线

    四、演练成效与长效机制构建

    (一)显性成效数据

    蒲江中学连续 3 年开展实战化演练后,师生应急知识测试合格率从 68% 提升至 92%,灭火器正确使用率达 100%。

    宣汉教育局统计显示,常态化演练学校的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提升 40%,师生心理恐慌指数下降 55%。

    (二)长效机制创新路径

    1 数字化转型

    开发“校园应急演练 VR 系统”:模拟不同灾害场景(如台风、泥石流),学生通过 VR 设备体验沉浸式训练

    建立“演练档案云平台”:存储每次演练的视频、评估报告、改进措施,形成可追溯的安全管理数据库

    2 家校社协同

    开展“安全演练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演练,同步家庭应急教育(如家庭火灾逃生计划)

    五、结论与展望

    应急演练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神经中枢”,其价值不仅在于处置突发事件,更在于通过持续训练塑造师生的安全素养与校园安全文化。未来,学校安办需进一步融合智慧技术(如 AI 预警、物联网监控),将演练从 “阶段性任务” 升级为 “常态化防控机制”,最终构建 “预防—演练—处置—改进”的闭环安全管理体系,为师生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Z]. 2024.

    [2] 校园应急演练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2025 (3): 45-48.

    [3] 校园安全应急演练标准化指南 [EB/OL]. 2025.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