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图文) >> 让热爱本土英雄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习惯
    详细内容

    让热爱本土英雄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习惯

    时间:2025-07-03     作者:殷顺友【转载】   来自:教育文摘网   阅读

    【关键词】本土英雄;热爱;教育实践;小学生;习惯

    【摘要】本土英雄可感可亲可敬可学,本土英雄是小学生的道德榜样,是其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培养小学生热爱本土英雄的习惯,是学校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涵育小学生家国情怀,树立良好三观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立长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并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阵营,确保教育实践的持续性、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知晓英雄事迹——感悟英雄情怀——学做英雄人物,把热爱英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热爱英雄的好习惯。

    习近平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先锋。”千百年来,英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英雄教育,是中小学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然而传统英雄教育,假、大、空,教育收效甚微,如何将英雄教育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应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点,从抓细抓小抓实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英雄的好习惯,让了解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和践行英雄精神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以此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一、寻找本土英雄人物——知英雄之人

    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本土英雄故事。包括线上网络搜索,线下访问调查,如到市史志办、图书馆查阅英雄资料,让学生知晓都有些哪些本土英雄人物。要打破学生对英雄的刻板印象,明确英雄时代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建设英雄;在今天民族复兴征程中,团结拼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如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冲锋在前的抗疫英雄。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亘古到今,英雄带有各自的历史特征,但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只要是为社会,为人类敢于挺身而出,不惧困难挫折,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皆为英雄模范。

    二、推出本土英雄事迹——明英雄之事

    (一)组织思政宣讲,在聆听中了解英雄故事

    本土英雄事迹和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教材,利用班会,向学生讲解乡史国史,讲解每个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及其生动事迹。学校依托少先队、德育室开展校园思政教育宣讲活动,如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站,每次讲述一个英雄故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邀请抗战老兵(如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对越还击作战老兵等)和近年来本土大众媒介推出的名人劳模,让他们来校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真实的经历。

    (二)开发校本红色读物,在阅读中了解英雄故事

    开展英雄主题书香校园活动,人人读红色书籍,以文化人,通过阅读英雄故事浸润学生心灵。学校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本土英雄模范物物的相关资料,按历史时期和行业领域呈现革命英雄、文化名人和道德模范,分类开发以本土英雄为主题的校本读物和研修手册,做到内容真实生动,包括英雄的生平简介、斗争故事、社会贡献、遗作及文献史料。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拓展阅读活动任务,布置制作读书卡,绘制本土英雄图谱,包括姓名、事件、贡献等,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和英雄的全面了解,

    三、在交流互动中增强认同感——树热爱英雄之情

    (一)观看英雄影视,感受英雄的伟大

    组织师生观看英雄人物纪录片,如《双枪老太婆》等,通过电影视听载体,让学生了解历史,对英雄心生崇敬之情。观后讲故事谈感受,在交流碰撞中砥砺思想认识,澄清对英雄内涵的认知,加深对英雄的情感认同,建立各自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二)开启“行走思政课”,在参观中感悟英雄情怀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包括英雄故居、烈士陵园、英雄纪念馆、纪念碑及革命遗址等,开展“露天思政大讲堂”,现场授课,睹物思人,动情讲解,激发热爱英雄之情和学做英雄之志。通过阅读英雄的一段段文字,瞻仰英雄昔日件件物品,聆听讲解员动情讲述,英雄的传奇人生、崇高理想追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将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红色基因悄然植入学生灵魂深入。教师要在参观前学习铺垫,观中深度讲解和引导思考,参观后总结分享,培育英雄的家国情怀。

    (三)融合英雄课程生动化——厘清新时期英雄价值内涵

    课程始终是教育教学载体,将本土英雄元素整合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信息技术、艺术(美术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融合课程的生动性、教育性及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搜集的故事由文字变成可视化课堂教学资源,如微课、微视频和在线课程。课堂中运用VR/AR还原历史场景,通过文字、声音、图片与动作结合,为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沉浸式体验。

    教学采用对话式或启发式,畅谈对英雄的理解,鼓励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英雄行为动机,要基于史实,避免将英雄神化,感受真实的立体的英雄,挖掘英雄教育价值,引导明确国家观乡土观,从而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对爱家与爱国、团结与拼搏、勇敢与执着、责任与奉献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诠释英雄精神及家国情怀的内涵,培养批判性思考和深度理解,形成新时代英雄价值观,激发责任与担当。

    四、实践训练常态化——践做英雄之行

    密切整合校家社各方力量,强强联手,校、家、社协作共建英雄教育实践阵地,把热爱英雄转化为学生争做英雄的自觉行为,让英雄精神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热爱英雄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一)尊重英雄、捍卫英雄、宣传英雄和关爱英雄

    教育学生时时处处在一言一行中自觉维护本土英雄名誉。积极参加相关公益活动,开展纪念馆设施维护和环境保护行动。人人能讲英雄故事,乐意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英雄故事,传播英雄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训一批“小小讲解员”,担任纪念馆、纪念碑的解说志愿服务,体验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义和快乐。人人会唱红色歌曲,传唱红歌,唱校歌,歌颂英雄,歌颂家乡和祖国,人人会用声音表达对英雄的礼赞。开展慰问英雄公益活动,利用“七一”“八一”等时间节点,深入抗美援朝、对越还击作战的老兵家中进行敬老爱老服务活动。

    (二)回归日常学习和生活,践行做时代小英雄教育实践

    1.学校高举“五育并举,争做新时代小英雄”的旗帜,把英雄的忠诚、执着和奉献品质融入到日常学习、劳动、纪律、卫生等各方面,强化自主参与,训练执行力、自制力、持久力。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根据校情制定小学生五育发展目标,采用技能训练,任务驱动,着力培养新时期小英雄的精神品格,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家庭父母要发挥主体职责,以身作则,做孩子尊重本土英雄、热爱本土英雄的榜样,如家长讲述家庭中的英雄事迹和优秀传统,厘清家族责任和国家荣誉的关系。倡导亲子共读共讲身边英雄故事,与孩子一起收看英雄影片,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3.充分依托社会大众媒介网络、电视等平台,推送本土英雄纪录片、微电影、动画等贴近现代生活的生动方式,讲好本土英雄故事,营造热爱本土英雄的浓厚氛围。学校融合村社(社区)社会相关机构资源,周期性开展研学旅行,重走游击队小路,磨炼英雄意志和淬炼英雄品格。实地参观种植园、养殖场,体验乡村振兴带来繁荣的农村景象,激发以劳动模范、身边杰出人物为榜样,立志发愤图强,将来为民族复兴,为家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激励长效机制制度化——促进热爱本土英雄的习惯养成

    要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背景,持之以恒用英雄故事浸润,用英雄品格引导实践行动,循序渐进逐步达成。建立评价与表彰激励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热爱英雄的好习惯持续养成。出台学校学生爱国主义发展水平评价量标和英雄教育实践记录手册,家长、班主任督促评价跟进,注重过程性评价,行为干预引导,将学生在学习探究本土英雄的主题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如参与度、作品创作、行为表现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开展比学赶帮,开学、期末进行表彰大会,表扬在践行英雄实践活动中的志愿者、优秀者,评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道德之星,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肯定褒扬,更是对全体学生的激励鞭策,在全校形成学英雄,做英雄的良好风尚。通过校园成果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本土英雄的艺术作品和文体活动比赛,吸引全体师生积极参与。

    总之,本土英雄事迹和精神承载着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引领价值,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英雄的习惯,是教育者的责任和期许,学校要站在新时期教育至高点,以实践为基,让学生知英雄、敬英雄、学英雄,将德育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延伸于学生生活实践,逐步将之内化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播种未来的工程,有待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