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手习惯 右手态度--廿载耕耘间托举生命成长的支点时间:2025-07-10 回望二十四载教学生涯的长河,从青涩的初执教鞭到如今双鬓微霜,我愈发深切地领悟到:教育这片沃土上,最深沉的力量并非仅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根植于“左手紧抓习惯,右手牢握态度”的坚定信念。站在与这一届学生朝夕相处的第五个年头,回望那些被时光淘洗后愈发闪亮的成长印记,我清晰地看到,习惯与态度恰如托举生命向上生长的双翼,是教育所能赋予孩子们最珍贵的行囊。
左手深耕习惯: 为终身学习铺设无言的轨道 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让我见证过太多“习惯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小学阶段,特别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习惯的养成远比知识的速成更具深远价值。在这五年的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三个一”习惯工程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石:每天一刻钟的沉浸式阅读、一篇源于生活的百字随笔(或一篇阅读笔记)、一次带着问题意识走进新课文的预习。 播种之初,困难重重。有家长疑虑是否“加重负担”,也有孩子初时视其为苦差。然而岁月不语,却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五年坚持如细水长流,当初那个需要反复催促才肯翻开书本的孩子,如今书包里总揣着心爱的读物;那些曾绞尽脑汁凑字数的日记,逐渐流淌出观察生活的敏锐与真情实感;被动的预习变成了主动探寻文本奥秘的起点。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如同为孩子们铺设了一条隐形的轨道,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旅程中行稳致远。习惯的力量,正是以沉默的韧性,为成长奠定最稳固的基石。
右手涵养态度: 点燃心灵深处不灭的灯火 如果说习惯是航行的船,那么积极的态度便是那高扬的风帆。二十四载的讲台生涯让我深知,面对个性迥异、禀赋不同的孩子,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其内在向上向善的力量。班上曾有一位因家庭变故而自我封闭的学生小甲,眼神黯淡,作文中满是阴郁的笔调。我深知,此刻首要任务并非修改他作文中的错字病句,而是重燃他对生活的热望。 于是,我们共读《草房子》中坚韧的桑桑,分享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我鼓励他在随笔中写下哪怕一丝微光——清晨路边沾露的小花,同学递来的一块橡皮。点滴的看见与真诚的肯定,如同涓涓细流,逐渐融化他心中的坚冰。半年后,他的作文里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原来,跌倒了看到的星星,和站着时一样明亮。”当态度的灯火被点亮,知识的传递才有了温暖的方向。在语文课堂上,我尤其注重以文学之美滋养心灵,以多元评价激发自信,以成功体验培育韧性,让“悦纳、进取、求真”的态度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心田。
双翼共振: 习惯与态度交织的生命交响 教育的精妙,在于习惯与态度绝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和谐整体。深厚的习惯为良好态度提供扎根的土壤,而昂扬的态度又为习惯的坚持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正是习惯与态度在灵魂深处奏响的共鸣。 廿四载春风化雨,我逐渐构建起“习惯筑基—态度引领—人格塑造”的渐进式育人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清晰可操作的习惯要求(如阅读记录卡、预习问题单)搭建成长的阶梯;在孩子们拾级而上、不断体验“我能行”的微小成功中,培育其面对挑战时的乐观与坚韧;最终,这些品质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成为他们迎向未来风雨的铠甲。
静待花开的智慧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农业而非工业。二十四年光阴让我懂得,真正的教育者当如农人,左手持习惯的锄,深耕不辍,为幼苗破土提供厚实的土壤;右手捧态度的光,温暖照耀,为幼枝伸展指引方向。当习惯的根系在岁月里悄然扎深,当态度的光芒在心灵中持久点亮,生命自会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华彩。 看着眼前这群相伴五载、即将展翅的少年,我内心充盈着农人般的笃定与安然。他们带走的,绝不仅是几册课本的知识,更是沉浸书海的定力、提笔书写的自觉、面对未知的勇气、悦纳自我的智慧——这些由习惯与态度共同熔铸的品格,终将成为他们穿越人生长河最坚实的舟楫。左手习惯,右手态度,这双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手,托举起的,是一个个独特灵魂无限可能的明天。 张珂,安阳市南关小学教导副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安阳市优秀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安阳市师德先进个人,安阳市优秀班主任,安阳市文明班级班主任,文峰区优秀教师,文峰区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省、市、区级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曾荣获省优质课二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并荣获优秀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