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疑解疑中对比 资料引申中深思 ——谈大单元背景下的爱国类主题诗词的教学方法
    详细内容

    疑解疑中对比 资料引申中深思 ——谈大单元背景下的爱国类主题诗词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5-07-16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教育文摘网   阅读

    爱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爱国古诗词就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继承博大精深的爱国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落实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爱国类古诗词在小学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古诗词汇总中,爱国古诗词也占了19%。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谈谈大单元背景下的爱国类主题诗词的教学方法。

    一、学会整合,在主题引领下进行对比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采用学习任务群,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设计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结构。”爱国诗词当然也不是零散地去学习节奏、诗意、情感和意境等,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时,通过单元内容的整体感知,就可以让学生梳理出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训练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教学训练要素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不同年代人们的“家国情怀”,列举事例或者场景进行分段叙述,突出重点部分进行情感的表达,在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题为:传承爱国文化内涵,憧憬美好未来。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本单元的呈现的方式和目标主要是阅读表现革命先烈事迹的文章,感受古代到近代的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创意的阅读与表达。于是设置两项任务:寻找爱国情;书写家乡梦。      

    在寻找爱国情中有设置四个活动:寻找诗人心中的期盼;一位先生的大声疾呼;一处遗址的无声诉说;听将军讲海岛故事。其中第一个活动就围绕第12课《古诗三首》的学习展开。      

    依据大单元的任务设置,在完成第一个活动时,《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诗,体现了不同朝代的不同背景下的诗人的爱国情。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以“爱国”为主题来贯穿始终。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初读时,找到三首古诗的共同点,结合具体诗句可以大概感知内容的共同点。在深入理解内容时,再去区分不同点,让学生区分爱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南宋陆游和林升的笔下,爱国就是要收复失地,而在清朝龚自珍笔下,爱国就是要变革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共同的主题下,进行大的任务的设置,整合资源,聚焦核心,扩大范围,提升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思维能力。

    二、学会质疑,在问题的引领下解疑探索      

    古诗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课堂上老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两张皮,古诗失去了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的主题下引领学生进行质疑,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解疑探索,这样教学方式将会让古诗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中,一边质疑,一边学习进行解疑。      

    任务一: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要求,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读读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生1:《示儿》从题目了解到这是诗人写给儿子的遗嘱。疑问: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诗?写了什么?      

    生2:《题临安邸》从题目了解到了这是诗人林升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题壁诗”诗题点明了写诗的地点。疑问:临安是什么地方?作者为何要在那里写诗?      

    生3:《己亥杂诗》从题目了解到了这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诗题点明了写诗的时间。疑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有何感慨?     

    接着围绕学生的疑问以及老师补充的问题,进行探索。      

    任务二:老师补充的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初步理解来说说,可以用诗句来说。     

    (1)在《示儿》中,陆游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他放心不下什么?     

    (2)在《题临安邸》中,诗人林升在临安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看到了中国怎样的现象?他有什么感慨?  

    任务三: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后汇报交流,再次质疑,这一次的质疑比刚才的疑问更深入一层。    

    (1)在《示儿》中诗人陆游临终前给儿子说了叮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时你有什么疑问?(陆游明明知道人死后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是却还让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时候告诉他?)   

    (2)林升在临安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怎样的山?怎样的楼?此时,你有什么疑问?(游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把杭州当做汴州?)    

     (3)龚自珍看到了当时中国万马齐喑的现象,人们都沉默不语,他感慨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自己的话说说。(龚自珍为什么这样感慨?)     

    任务四:结合背景资料,继续质疑,解疑。这时候的解疑就更加容易了,因为有资料的补充,学生在前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就能很容易结合资料去解疑。

    三、利用资源,在情境中深入诗情     

    不同时期诗人的爱国类诗词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是一样的,但是内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习爱国类诗词时,首先要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地域,了解诗人生活的人、事和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时候,我课前搜集了三位诗人的生平简介的资料、北宋的历史资料、清朝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等,在众多的资料中,我进行筛选。同时布置任务让学生也查阅这方面的资料,课堂进行交流。师生的共同查阅资料,再去筛选课堂所能用的资源。其次,由一首诗扩展,让学生去查阅当时背景下的这个诗人或者其他诗人的故事和古诗,例如,《示儿》中可以扩充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者岳飞的《满江红》,进一步了解南宋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的情感。最后,也可以利用一些影像、图片等资源,比如,“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可以用视频让学生了解,还原当时的真实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诗的意境。

    四、重视诵读,在领悟感情中沉浸内心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爱国古诗词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悟到爱国情,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因此,在对爱国诗词进行诵读指导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示范朗读,配乐朗读,开展形式灵活的朗读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创设情境进行引读,配乐进行朗读。三首古诗的感情有区别,《示儿》中,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很是强烈,表现的是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题临安邸》中表现的是诗人对于当时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于统治者的讽刺,《己亥杂诗》中表现的是诗人期待人才辈出,希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感情通过朗读来体会,通过朗读来区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每一首古诗的情感。让学生的内心真实地沉浸在古诗特有的意境中。

    五、运用方法,在拓展学习中内化思想     

    在学习完三首爱国类古诗后,引导学生总结爱国类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对诗题和内容的质疑,结合注释和查阅资料解疑,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朗读等方式进行感情的升华,运用方法进行同类诗词的学习等,这些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产生,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学到的方法系统化。当然,爱国类诗词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时期的爱国内涵是不同的,所以这些方法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解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情怀。拓展延伸中,爱国类古诗可以延伸学习杜甫的《春望》,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也给诗人内心带来的痛楚,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的爱国情的不同,期盼的不同。

    六、联系实际,在心灵的交流中升华情感     

    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谈谈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你觉得爱国的体现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学习文化知识,建设祖国;有的说是保护环境,绿色出行;有的说是遵纪守法,讲文明,有礼貌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时代之下的爱国体现,再让学生回忆2020年的那场疫情,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爱国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说:作为医生,爱国就是冲上战场,与病魔搏斗,哪怕失去生命;作为我们的平常百姓,爱国就是听从上级的安排,不给国家添乱等等,这就是一份责任,对于祖国的负责,对于人民的负责,学生就会明白爱国就是一份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就是一种无畏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到今,再从今到古,融会贯通,真正让这些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爱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样的大单元背景下的主题式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化认识,提升思想品质,真正用古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来滋养当代儿童的心田,达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的目标。(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本文是2024年广安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载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SZZXLX-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