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四步流程与三阶路径构建
    详细内容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四步流程与三阶路径构建

    时间:2025-10-09     作者: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转载】   阅读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影响广泛深远。其学习价值体现在三方面:奇幻的故事架构、鲜明的艺术形象与丰富的多元文化内涵。小说中精妙的语言表达、鲜活的人物塑造及深刻的思想内核,为学生搭建了语言学习与文化感悟的广阔平台。尤为重要的是,作品融合儒、佛、道等文化思想,以艺术形式承载人们对智慧与力量的追求,在当代更以励志叙事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启示。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多重挑战:调研显示,学生存在阅读兴趣薄弱、方法策略缺失等问题;教师则受困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切实可行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通过实践构建“导读·推进·交流·跟踪”四步教学流程与“初读感知—深读思辨—创读迁移”三阶路径,推动经典阅读从“碎片化浏览”转向“系统性深耕”。

    一、“导读·推进·交流·跟踪”四步教学流程的构建

    (一)导读课:激趣启航

    导读课以激发阅读兴趣、建立阅读期待为核心。结合《西游记》章回体特征,采用“游戏化任务链+阅读策略渗透”模式,通过五项任务层层递进:

    任务一:观封面,说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封面设计,提取主要人物、故事背景等信息,培养观察与信息提取能力。

    任务二:读回目,猜故事。依托回目(如“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引导猜测情节,锻炼想象力与推理能力。

    任务三:绘导图,理情节。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核心人物与情节脉络,帮助学生建立整本书的整体认知。

    任务四:写名片,识人物。为主要人物设计包含姓名、性格、事迹的“人物名片”,深化初步认知。

    任务五:列计划,巧实施。指导学生制定阅读量、时间安排等计划,培养规划能力与执行力。

    (二)推进课:任务驱动

    推进课以“阅读任务单+小组共读计划”构建深度阅读支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四重任务:

    任务一:路线图绘制。梳理师徒取经关键地点,标注妖怪特征与降服方式(如“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变化地点、形象及识破过程),形成可视化导图。

    任务二:人物卡片制作。通过卡片横向对比责任与成长的辩证关系,纵向挖掘角色复杂性(如分析孙悟空不同阶段的成长变化)。

    任务三:故事梳理。梳理“三调芭蕉扇”等经典情节,品读文本以感受古典文学表达艺术,分析情节推进逻辑与困难解决路径。

    任务四:文本细读。精读“大闹天宫”等精彩片段,品味语言特色与写作技巧(如通过天庭环境描写分析气氛烘托手法)。

    (三)交流课:创意表达

    交流课以“读-演-创”立体化活动转化阅读成果,围绕“取经庆功会”主题设计四项活动:

    活动一:走红毯。学生扮演唐僧师徒入场,通过演绎展现对角色的理解。

    活动二:谁站C位。讨论“取经团队合影C位人选”并阐述理由,引发对角色团队价值的思考。

    活动三:写举荐信。为团队成员撰写荣誉举荐信,深入分析人物优点与贡献。

    活动四:我们身边的“取经人”。引导学生关联现实,发现身边具备唐僧坚定信念、孙悟空出众能力等品质的人物。

    (四)跟踪课:延展阅读

    创新实施“阅读马拉松”计划,融合“21天阅读打卡”与《西游记》延展阅读,通过“阅读·悦成长”读书档案构建沉浸式阅读生态:

    建立每日阅读进度与心得打卡制度;

    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交流感受;

    设计“一周读十回”“梳理书中诗词”等挑战任务,持续激发阅读兴趣。

    综上,“导读·推进·交流·跟踪”是以教师教学活动为框架的四步指导流程,聚焦“教师如何教”,本质是通过阶段性干预保障学生阅读落地的操作指南:

    导读:阅读前通过作者背景介绍、悬念设置等激发兴趣;

    推进:阅读中提供难点解读方法、布置阶段性任务,避免“读不进”“读不懂”;

    交流:阅读后组织讨论、读书报告会等,促进观点碰撞与理解深化;

    跟踪:全程通过读书笔记、小测验监测进度与掌握程度,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二、“初读感知—深读思辨—创读迁移”三阶路径的构建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锚点,构建“文本输入—素养输出”的闭环三阶路径,遵循“整体—局部—整合”认知规律,通过“任务驱动+分层引导”实现从“读懂故事”到“解读内涵”再到“活化运用”的进阶。

    (一)初读感知——搭建文本认知框架

    1.阶段定位:实现从“扫盲式阅读”到“结构化认知”的过渡,耗时2-3周,适配自主阅读+课堂互助模式,通过“轻量化任务”解决“阅读无序”“人物情节混淆”问题,核心目标为梳理脉络、识记形象、积累语言。

    2.核心任务设计

    ⑴“三维情节地图”绘制:以思维导图为载体,从时间线(石猴出世→大闹天宫→五行山服刑→西天取经→功成正果)、空间线(花果山→天庭→五行山等关键地点及对应事件)、矛盾线(悟空与天庭、师徒内部、团队与妖怪的矛盾及解决方式)梳理内容。课堂通过分组完成单维度地图、合并为“班级总地图”,教师针对“关键磨难筛选”“矛盾因果关联”等难点点拨。

    ⑵“人物立体档案”构建:为唐僧、孙悟空等5位核心人物建立含“基础信息”“经典情节”“语言风格”“初读印象”的档案(如孙悟空档案需收录“大闹天宫”等情节、“俺老孙来也”等语句,用“勇敢、叛逆、忠诚”概括印象)。课堂开展“人物盲盒”活动,抽取档案情节猜测人物以强化记忆。

    ⑶“语言素材锦囊”积累:按“奇幻场景描写”“人物对话”“诗词韵文”“俗语谚语”分类摘录(如第10回“那山真好山,细看峰峦重叠……”、第28回“龙游浅水遭虾戏”),每类至少5条并标注回目。课堂举办“语言寻宝”分享会,分析表达效果并总结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特色。

    3.教师角色与支持策略:定位为引导者与资源提供者,提供标注关键回目、生字词的“阅读导航单”;设置“每日10分钟共读时光”,师生共读“龙宫借宝”等片段化解语言障碍;建立“阅读答疑角”实时解决情节困惑。

    (二)深读思辨——挖掘文本深层内涵

    1.阶段定位:完成从“碎片化理解”到“深度解读”的跨越,耗时4-6周,适配小组合作+课堂研讨模式,通过“思辨性任务”突破“人物标签化”“主题表面化”问题,核心目标为辩证析人、解读文化、探究主题。

    2.核心任务设计

    ⑴“争议人物”多维辩论:围绕“唐僧慈悲是真善还是迂腐”“猪八戒懒惰是缺点还是人性真实”“孙悟空叛逆是正义还是任性”展开辩论,小组需引用原文论据(如反方用第27回唐僧赶走悟空的对话及“被掳情节”论证“迂腐”)。课堂采用“3分钟立论—5分钟自由辩论—2分钟总结”流程,引导聚焦文本细节避免空泛讨论。

    ⑵“西游文化密码”专题探究:小组选择“五行学说与人物设定”“佛道融合的神仙体系”等主题,形成300-500字报告(如分析悟空属金、八戒属木等“五行相生相克”的文化逻辑)。课堂举办“文化论坛”,教师补充明代佛道融合背景知识以深化理解。

    ⑶“情节因果链”深度分析:选择“大闹天宫与五行山服刑”等3组情节绘制因果图,分析情节推动与人物成长(如“真假美猴王”中“悟空被逐”是“六耳猕猴作乱”的因,促使悟空从“被动取经”转向“主动担责”)。课堂开展“情节侦探”活动,引导关注“误解源于沟通不足”等人性逻辑。

    3.教师角色与支持策略:定位为引导者与思辨激发者,提供“原文引语论证技巧”等辩论指南;为文化探究提供关联文献;通过“若唐僧信任悟空,三打白骨精情节如何发展”等问题链激发深度思考。

    (三)创读迁移——实现文本活化运用

    1.阶段定位:达成从“文本解读”到“创意输出”的升华,耗时2-3周,适配自主创作+成果展示模式,通过“创造性任务”解决“阅读与生活脱节”问题,核心目标为创意表达、现实关联、文化传承。

    2.核心任务设计

    ⑴“经典情节现代新编”:选择“三打白骨精”等情节,融入科技、心理等现代元素改写(如“真假美猴王”中用“本心检测仪器”揭示六耳猕猴为悟空“委屈情绪具象化”),保留人物核心性格与原著主题,形成500字左右故事或话剧脚本。课堂举办“西游新编剧场”并评选创意与贴合度奖项。

    ⑵“取经精神现实对话”:结合“目标坚定、团队协作”等取经精神,链接科研攻关、志愿者抗疫等现实案例,撰写3分钟演讲稿阐述当代价值(如类比北斗团队与取经团队的“攻坚克难”精神)。课堂开展演讲比赛,从“文本关联度”“案例适配性”“语言感染力”评分。

    ⑶“西游文化创意展”策划:小组策划展览,展品包括体现人物性格的插画、标注磨难与文化景点的“取经路线文旅地图”、“师徒性格书签”等文创(如悟空书签用金箍棒造型刻“嫉恶如仇”)。课堂举办校园实体展,小组讲解设计理念实现文化传播。

    3.教师角色与支持策略:定位为指导者与成果赋能者,提供“现代改写注意事项”等创意写作支架;提供多领域团队合作案例库;为文创设计提供色彩搭配、造型设计等美学指导。

    “初读感知—深读思辨—创读迁移”呈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初读感知是基础,通过情节、人物、语言梳理构建认知框架,为深读提供“素材库”;深读思辨是核心,借助辩论、探究、分析挖掘深层内涵,实现“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创读迁移是升华,将理解转化为创意表达并关联现实,完成“文本—素养—生活”的迁移,落地核心素养。

    综上,“初读感知—深读思辨—创读迁移”是以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三阶学习路径,是学生端的能力进阶模型,本质是引导学生从“接收信息”到“深度思考”再到“实践应用”的认知闭环:

    初读感知:解决“读了什么”,目标为梳理内容框架、把握核心情节(如理清小说人物关系与故事线);

    深读思辨:解决“读懂了什么”,目标为分析文本逻辑、挖掘深层内涵(如探讨人物行为动机与主题现实意义);

    创读迁移:解决“能用什么”,目标为将所学转化为自身能力(如用文本道理解读生活现象)。

    概言之,“导读·推进·交流·跟踪”是“教师的教学导航路线”,“初读感知—深读思辨—创读迁移”是“学生的能力成长地图”,二者需协同使用——教师按四步流程引导学生完成三阶能力进阶。

     

    【注:本文是华蓥市2025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J25A019)的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