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时间:2025-10-09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推动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容,成为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本文以《西游记》为研究载体,系统剖析其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的教学价值,构建“语言建构 — 思维提升 — 审美创造 — 文化传承”四维教学策略体系,为经典文本教学与核心素养落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西游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标志着语文教育的“素养本位”转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外化的综合能力,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为语文教学锚定了新方向。 整本书阅读被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以文学、科普等优秀作品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与阅读习惯,其动态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特征,使其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依托。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兼具多重教学价值:奇幻叙事提供语言模仿素材,立体人物蕴含思辨空间,儒佛道融合的文化内核助力文化传承,与初中生人格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然而,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双重困境 —— 学生层面存在阅读兴趣薄弱、方法缺失等问题,教师层面面临理念滞后、路径单一等挑战。基于此,本文通过剖析《西游记》文本特质,结合核心素养维度构建教学策略体系,旨在破解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难题,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西游记》文本特征与教学价值分析 (一) 语言特色与文学价值 《西游记》的语言兼具诗意美与通俗性,其教学价值集中体现为三大特征: 1.“幻与趣”的表达张力:以“孙悟空翻筋斗十万八千里”等夸张描写构建奇幻神话世界,艺术想象在古典小说中独树一帜,为学生提供想象力训练与语言模仿的鲜活素材。 2.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口语化:吸收方言口语中传神词汇,形成高辨识度的语言风格 —— 孙悟空“俺老孙”“呆子”的率真、唐僧“阿弥陀佛”“悟空休得无礼”的固执、猪八戒世俗俗语的诙谐,可直接用于人物性格分析与语言品读。 3.散韵相间的形式特质:融合韵文描写与谐词戏语(如花果山“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的对偶句式),既具文学审美价值,又能以轻松笔调刻画人物、传递褒贬,降低古典文本理解门槛。 (二)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小说以白描手法塑造“圆形人物”群像,其艺术价值与教学意义显著: 孙悟空的成长弧光:从“石猴”“美猴王”到“齐天大圣”“斗战胜佛”,四阶段蜕变形成完整的“磨难成长”叙事线 —— 出世的懵懂、闹天宫的叛逆、被压五行山的反思、取经成佛的成熟,为学生提供人物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多维素材。 配角的立体性:唐僧“慈悲与迂腐并存”、猪八戒“贪吃好色却重情重义”、沙僧“沉默与踏实兼具”,打破“非黑即白”的扁平认知。尤其猪八戒在“四圣试禅心”中的直率、悟空被逐时的仗义,成为理解人物复杂性的典型范例。 (三)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 作为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的载体,《西游记》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多元文化渗透:儒家“仁”对应唐僧的慈悲与团队“仁义礼智信”的坚守;佛教“修行”理念暗藏于“西天取经”与“九九八十一难”的设定;道家五行八卦学说外化于“五行山”“八卦炉”及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描写。 当代教育价值:作品艺术化呈现人类对智慧与力量的追求,折射中华民族精神底色,助力培养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历经磨难方得成长”的哲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引导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抗挫能力。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体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文本细读中的表达智慧积累 以“感知 — 积累 — 运用”为逻辑链,设计三大策略: 1.个性化语言品读策略 开展“人物语言档案卡”活动,聚焦 “三打白骨精”等典型情节,通过 “摘录语句 — 分析性格 — 角色扮演”的闭环训练深化认知。例如: 摘录孙悟空“师父,他是个妖怪”的简洁果决、唐僧“阿弥陀佛,悟空休得无礼”的固执慈悲、猪八戒“师父错怪师兄”的煽风点火。 分析语言与性格的关联后,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对话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 2.古典白话与诗词积累策略 选取“花果山福地”“五行山压大圣”等诗词密集片段,通过“诵读感悟 — 现代文改写 — 生活造句”实现语言转化: 赏析“势镇汪洋,威宁瑶海”的对偶修辞、“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的画面铺陈,感受韵律美与意境美。 鼓励学生梳理“火眼金睛”“树大招风”等成语俗语,结合生活场景造句(如用“火眼金睛”形容同学发现问题的敏锐),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还可紧扣《西游记》“散韵相间”的语言特质,设计“韵文批注—白话转写—情境创写”的进阶链:先让学生批注“花果山诗词”的对偶修辞与意境关联,再用现代白话转写韵文并保留诗意,最后结合“三打白骨精”场景,用“散韵结合”的语言创作“悟空辩解片段”,使语言积累与运用深度嵌入文本语境,实现“语言能力”与“文本理解”的共生。 3.语言特色仿写策略 围绕“幻与趣”的特质设计仿写任务: 模仿孙悟空的口语风格撰写自我介绍,或借鉴妖怪描写范式创作新形象(如“身高三丈,眼似铜铃,口吐青烟能迷人心智”)。 引导学生关注夸张修辞、对偶句式的运用,以及语言与人物性格的适配性,让仿写成为深化文本理解的实践载体。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辨探究中的批判意识培养 以阶梯式活动驱动思维进阶,设计三大策略: 1.递进式问题链设计策略 围绕“孙悟空的成长”构建三级问题链: 基础层:“孙悟空从‘石猴’到‘斗战胜佛’经历了哪些关键转折点?”(梳理情节脉络)。 进阶层:“紧箍咒对孙悟空是束缚还是引导?”(分析象征意义,感知 “约束与成长” 的辩证关系)。 深度层:“取经成功后的‘自由’与大闹天宫时的‘自由’有何差异?”(探讨 “无拘自由” 与 “责任自由” 的哲学区别,培养辩证思维)。 2.辩证辩论策略 针对争议性话题组织辩论,激发批判思维: 话题一:“唐僧是否是合格的领导者?” 反方聚焦 “三打白骨精” 的误判、真假美猴王的无能;正方强调 “信念坚定”“团队凝聚力” 的精神价值。 话题二:“猪八戒的‘贪财好色’是否有合理性?” 引导从人性角度解读 —— 其“缺点”实则是真实人性的体现,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理解“圆形人物”的塑造智慧。 3.因果关系分析策略 引导学生多角度剖析情节因果,避免单一归因: 以“孙悟空大闹天宫”为例,从“天庭等级制度僵化”“神仙群体偏见”“个体诉求未被尊重”等维度分析成因。 通过多维度归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全面分析能力,打破“悟空单纯不服管束”的浅层认知。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多元解读中的审美能力提升 从“赏析 — 迁移 — 创造”三维度设计活动,实现审美体验向实践转化: 1.“圆形人物” 复杂性赏析策略 以猪八戒为范例,指导学生绘制“人物多面性思维导图”,从“优点(憨厚直率、重情重义)— 缺点(好吃懒做、挑拨离间)— 矛盾点(贪图享受与追求正果的冲突)”三维度分析。 通过立体解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神魔皆有人情”的审美智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神魔叙事艺术赏析策略 聚焦“大闹天宫”“三调芭蕉扇”等经典情节,赏析“虚实结合”的叙事艺术: “天宫世界”的奇幻想象(三十三重天、蟠桃园)中,暗含对人间官僚体制的影射。 “三调芭蕉扇”的曲折情节里,融入对人性贪婪与坚韧的思考。 引导学生体会“幻中有理”的叙事魅力,理解古典神魔小说“以幻喻实”的审美特质。 3.创意表达策略 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创作成果: 课本剧改编:选取“大战红孩儿”等情节,在还原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浓缩情节,通过剧本创作深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现代形象海报设计:以“金箍棒 + 紧箍咒”符号表现孙悟空的“自由与束缚”,用红色喻斗志、蓝色喻沉稳,传递个性化审美理解。 新编故事创作:围绕“孙悟空拥有手机”“猪八戒的现代职场”等主题,在保持人物性格一致性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元素(如悟空用导航找取经路线),锻炼想象力与文本解读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溯源中的认同意识强化 以“挖掘 — 关联 — 践行”为路径,设计三大策略: 1.文化符号挖掘策略 以“取经”为核心探究文化内涵: 唐僧的“慈悲”融合儒家“仁”与佛教“慈悲”; 孙悟空的“知错能改”呼应了儒家的“修身”理念,他从“大闹天宫”的道家“自然本性”,到取经路上受儒家“仁义”与佛教“慈悲”的约束,最终成为“斗战胜佛”的过程,本质是三种文化思想在个体身上的碰撞与融合;“五行山”“八卦炉”源自道家学说。 设计“文化冲突日记”活动,让学生以孙悟空视角,记录“三打白骨精时(佛教慈悲与道家反抗的冲突)”“真假美猴王时(儒家忠诚与自我怀疑的矛盾)”的心理活动,在人物成长轨迹中理解文化的动态融合,使“文化认同”从“知识识记”升华为“生命体验”。 组织“文化小讲堂”活动,分组研究宗教文化、民俗设定(如蟠桃会、地府)、神话引用(如嫦娥奔月、哪吒闹海),通过 PPT 展示、故事讲解分享成果,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2.现实关联策略 建立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结: 影视改编分析:对比 86 版《西游记》的经典还原与《大圣归来》的现代创新,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路径。 文化符号应用研究:梳理“孙悟空”在奥运会宣传、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案例(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文化符号),感受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生活智慧提炼策略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提炼人生启示,实现文化活学活用: 团队合作:取经团队的成功印证“多元互补”的重要性 —— 对应班级活动中“唐僧式信念”“孙悟空式能力”“猪八戒式乐观”的角色价值。 抗挫能力:“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程启示学生以“悟空式机智”面对学习困难,拒绝轻言放弃。 自我成长:孙悟空的蜕变让学生理解“磨难即成长”,主动反思不足、提升自我。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核心素养、奠定人格基础的使命,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正是这一使命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文构建的教学策略体系,为经典文本教学与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有益探索。未来需持续深化研究,让经典阅读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6):60-66. [3] 吴承恩.西游记(校注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4] 王荣生.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03):78-87. [5] 巢宗祺.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 [J]. 课程・教材・教法,2018(03):44-49. 【注:本文是华蓥市2025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J25A019)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