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串讲灌输”到“主动建构”:基于名师课例的文言文“非串讲”教学策略研究时间:2025-10-23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的传统模式易导致课堂僵化、学生被动。本文以徐杰、肖培东、黄厚江、余映潮、王荣生等名师的课堂实践与教学主张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并提炼出“读、问、做、比、理”五大维度共29种“非串讲”教学策略。这些策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朗读体悟、问题探究、实践操作、对比品析与结构梳理,实现文言知识的自主建构与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研究表明,“非串讲”教学的核心在于激活学生主体性,让文言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生成”,为文言文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非串讲模式;名师课例;教学策略;学生主体性 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语言素养与思维品质培育的双重使命。长期以来,“逐字逐句串讲+知识点罗列”的教学模式成为常态,教师过度依赖“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导致文言文课堂陷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的困境,既削弱了文本的文学魅力,也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事实上,徐杰、肖培东、黄厚江、余映潮、王荣生等语文名师早已通过实践证明:脱离逐字逐句的串讲,文言文教学可更具活力与实效。本文基于多位名师的经典课例与理论主张,提炼可复制、可操作的“非串讲”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助力文言文教学实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转型。 一、文言文“非串讲”教学的核心策略体系 “非串讲”并非弱化文言知识教学,而是通过重构课堂参与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自主破解文义、体悟内涵。其策略体系围绕“激活学生参与”构建,涵盖“读、问、做、比、理”五大维度。 (一)以“读”带学:在声情体悟中触摸文义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核心路径,多样化朗读设计,可让学生在语音节奏的把握中自然破解文义,无需教师过多阐释。 三步读透法:黄厚江在《狼》的教学中,采用“盲读标疑—节奏重读—情绪品读”的递进式朗读设计。学生先自主朗读标注卡壳处,再通过“其一/犬坐于前”中“犬”的重读把握词性,最后以屠户的紧张语调与狼的缓慢描写代入情境,三四遍朗读后即可自主理清“屠户斗狼”的叙事脉络。 配乐情境读:余映潮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以古琴曲营造静谧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语速调控传递文本情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放慢语速显静谧,“念无与为乐者”停顿半秒表孤寂,“庭下如积水空明”轻调语气质感月光,让学生在声情融合中体悟词义与意境。 改句对比读:肖培东讲授《岳阳楼记》时,将“衔远山,吞长江”改为“连远山,接长江”,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自主发现“衔”“吞”二字的动态张力,动词的表达妙处无需讲解便豁然开朗。 角色对话读:徐杰在《五柳先生传》教学中设计“评价—应答”朗读活动,一人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等评价句,另一人以五柳先生身份接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等文本句,在对话情境中快速把握人物性格与文言语义。 挑错式朗读:针对《大道之行也》的断句教学,徐杰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引导同学“挑刺”纠错。当学生指出“大道之行也”断句错误时,通过“为何不能在‘道’后断句”的追问,自然关联“之行也”的语气词结构,实现断句规则与文义理解的同步达成。 分层递进读:余映潮在《三峡》教学中实施“字音—节奏—情感”三层朗读:第一遍聚焦“属引凄异”的“属”(zhǔ)等字音矫正;第二遍落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节奏划分;第三遍通过“夏水襄陵”的快读与“林寒涧肃”的慢读传递文本情感,文义随朗读层次深化而自然明晰。 (二)以“问”导学:在问题探究中破解内涵 精准的提问设计能构建“问题—探究—解惑”的学习链条,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研读文本,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掌握文言知识与文本逻辑。 标题四问法:余映潮以《孙权劝学》标题为切入点,设计“‘劝’的含义是什么?谁劝谁?如何劝?劝成了吗?”四个问题,学生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自主理清“初劝—再劝—学有成”的情节脉络,“当涂掌事”“刮目相待”等文言词汇也随之理解。 追问溯源法:黄厚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从“邹忌为何劝齐王”的基础问题切入,追向“比美后思考了什么”“三层思考能否换序”,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自主掌握“私、畏、求”的词义,同时厘清“由己及人”的论证逻辑。 矛盾点提问:肖培东针对《桃花源记》设计“刘子骥身为高尚人,为何寻桃花源不得且病死”的矛盾问题,学生在探究中领悟桃花源的虚幻本质,“寻、终”等字词及判断句用法在问题解决中自然掌握。 假设反问法:徐杰讲授《陋室铭》时提出“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改为‘斯是华室’可行吗”的假设,学生在否定假设的思考中明确“德馨”的核心主旨,进而自主寻找文本支撑句,文言语义随探究过程自然破解。 细节追问法:黄厚江在《出师表》教学中聚焦“诸葛亮为何先劝‘开张圣听’”,通过“不听会怎样”“与后续‘赏罚分明’有何关联”的追问,让学生在梳理治国逻辑的同时,掌握“陟罚臧否”等文言短语。 反向提问法:肖培东在《爱莲说》教学中以“作者为何不写牡丹的优点”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牡丹的象征意义与反衬手法,“蕃、濯、妖”等字词含义随探究过程同步理解。 文本缝隙提问:王荣生在《曹刿论战》教学中依据“关注文本未言说之处”的主张设计“曹刿非官员,为何敢见鲁庄公”的问题,学生通过文本寻找“肉食者鄙”的依据,在解答中同步掌握文言词义与人物形象。 (三)以“做”践学: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知识 通过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学生在分类、表演、批注等具象操作中,实现文言知识的内化与文本内涵的深度体悟。 句子分类法:余映潮在《〈论语〉十二章》教学中,让学生将文本句子分为“学习方法”“做人道理”“求知态度”三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自主琢磨“学而时习之”“为人谋而不忠乎”等句的含义,兼顾文义理解与脉络梳理。 朝堂角色扮演:黄厚江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组织学生分饰秦王与唐雎,要求以怒色读“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以硬气语调读“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学生为精准表演主动查阅“免冠徒跣”“休祲”等词义,实现知识的实践性内化。 微表情深度品读法:徐杰在《愚公移山》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笑”这一细节,对比揣摩河曲智叟之“笑”、其妻之“笑”、小孩之“笑”与天帝之“笑”的差异,在细节探究中贯通文字含义、文学手法与文化内涵,达成“言文融合”。 三步批注法:肖培东在《爱莲说》教学中设计分层批注任务:先圈画写莲的句子并批注特点,再划对比句并批注对象,最后写感悟并批注作者用意。学生在动笔过程中自主掌握文言知识与托物言志手法。 单音词变双音法:徐杰针对《大道之行也》的字词教学,让学生将“亲其亲”改为“亲近亲人”、“子其子”改为“抚养子女”,在词性转换中自主琢磨词义,改写后连贯朗读即可明晰文义。 文言现象配对法:徐杰在《大道之行也》教学中,黑板分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等句子与“通假字‘与’通‘举’”“古今异义‘矜’指老而无妻”等注释,让学生连线配对,自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文言小剧场法:王荣生在《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中依据“文言文在情境中运用”的主张组织小剧场表演,要求为元方“入门不顾”补充心理台词。学生在贴合人物性格的创作中,同步深化文言理解与人物认知。 (四)以“比”深学:在对比品析中精准认知 通过字词、句式、文本的对比设计,学生在差异分析中精准把握文言语言特点与文本内涵。 关键字替换比:余映潮在《三峡》教学中提出“将‘清、荣、峻、茂’换为‘青、盛、高、密’可行吗”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比明确“清”表水之透亮、“荣”显树之生机,精准体悟炼字的表达效果。 对偶句对照读:黄厚江讲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引导学生朗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等句子,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对偶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义相关”的特点,无需讲解便掌握修辞内涵。 古今词义对对碰:肖培东在《活板》教学中,罗列“板印书籍”之“板”、“火烧令坚”之“火”等字词,让学生对比分析古今含义与用法,在差异中厘清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现象。 同主题文本比对:王荣生在《陋室铭》教学中依据“勾连同类文本”的主张引入《项脊轩志》进行对比,通过“同写小屋,情感为何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领悟《陋室铭》的品德赞美与《项脊轩志》的亲情追忆,实现文言与主题的深度学习。 (五)以“理”清学:在结构梳理中贯通脉络 通过可视化梳理活动,让学生在厘清文本结构与逻辑的过程中,同步深化文言理解与主旨把握。 情绪折线图:余映潮在《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中,让学生绘制友人情绪变化折线图,以高点标注“非人哉!”的愤怒、低点标注“友人惭”的愧疚、平点标注“下车引之”的致歉,图表完成后即可明晰故事脉络与字词含义。 逻辑关系梳理:黄厚江讲授《出师表》时,引导学生罗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推荐贤臣”等劝谏内容,通过“顺序能否调换”的追问,让学生自主理清“先听意见—再明赏罚—后用贤臣”的治国逻辑,同步掌握相关文言短语。 关键词串脉络:肖培东在《醉翁亭记》教学中,以“乐”为核心关键词,引导学生梳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的文本层次,脉络贯通后各段文义自然明晰。 段落关系贴贴乐:王荣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将段落文本制成纸条让学生排序粘贴,通过阐述“邹忌比美”与“劝齐王纳谏”的关系,自主破解“类比论证”的逻辑本质。 主旨句找线索:余映潮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定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再寻找“淫雨霏霏之忧、春和景明之乐”等支撑句,在线索梳理中同步掌握文章结构与主旨内涵。 二、文言文“非串讲”教学的核心要义与实践建议 (一)核心要义:以学生主体性激活学习效能 “非串讲”教学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核心在于重构“教师—学生—文本”的关系:将教师的“讲授权”转化为“引导权”,将学生的“倾听权”转化为“参与权”。学生“张嘴读、动脑想、动手做、开口说”的多维活动,让文言知识从“教师灌输”转化为“学生悟得、找得、练得”,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实践建议:精准选用策略,规避形式化误区 1.策略选择宜“精”不宜“多”:无需每节课全覆盖五大维度,可根据文本特点精准选用2-3种策略。如抒情性文本侧重“配乐情境读”“关键词串脉络”,议论性文本侧重“追问溯源法”“对偶句对照读”。 2.活动设计需“实”不宜“虚”:所有活动均应紧扣“文言理解”与“内涵体悟”核心目标,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如“角色扮演”需以“文言语句精准表达”为前提,“批注”需聚焦“文言现象与文本逻辑”。 3.教师引导当“活”不宜“死”:面对学生的疑问与生成,需像名师那样灵活追问引导,如针对朗读中的断句错误,以“为何不能这样断”激活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综上,文言文“非串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串讲的僵化壁垒,以“读、问、做、比、理”五大策略体系构建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自主建构”的课堂生态。这些源自名师实践的策略既具可操作性,又能有效激活文本活力与学生潜能。实践证明,当文言文教学从“教师讲清楚”转向“学生学明白”,课堂便能实现“扎实且不枯燥”的提质效果,真正达成语言素养与文化品格的协同培育目标。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