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走进广安市广安区穿石镇小学时间:2025-11-03 11月3日上午,广安市广安区穿石镇小学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弘扬科学精神,播撒科学种子”为主题的航天科普讲座在此举行。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究员朱民才,以《“嫦娥”探月成功的密码》为题,用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为师生们揭开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精神力量。活动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广燕主持,12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这场科学与精神的对话。
密码一:千年叩问,文化筑基——从神话到现实的精神接力 “同学们,为什么中国探月工程叫‘嫦娥’?”朱民才专家以一个问题点燃全场热情。他以“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为起点,串联起屈原《天问》中对宇宙的哲学追问、万户绑火箭飞天的悲壮实践,直至“东方红一号”划破苍穹的历史性时刻。“中华民族对星空的向往,早已刻进文化基因。”朱民才指着大屏幕上“嫦娥五号”带回月壤的画面说,“从神话到现实,我们不仅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更让千年文化成为探索宇宙的精神燃料。”
密码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以孤勇者姿态突破边界 “探月工程没有现成路可走,每一步都是‘无人区’。”朱民才讲述“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故事时,语气充满力量:“当时全球没有先例,国际同行认为‘风险太高’。但我们选择迎难而上,因为探索未知的勇气,早已融入航天人的血脉。”他分享道,团队为攻克月背通信难题,连续数月通宵达旦,最终用“鹊桥”中继卫星搭建起天地桥梁。“这就是探月精神的核心——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闯别人不敢闯的关。” 密码三:万众一心,协同攻坚——3000人共奏“探月交响曲” “探月工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全国大协作。”朱民才用“交响乐”比喻团队力量:当“嫦娥五号”月面采样遇阻时,测控、机械、材料等领域的专家迅速集结,72小时内提出跨学科解决方案;当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时,北京、西安、海南的团队同步联动,用“接力赛”模式排除故障。“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缺一不可。”他展示团队合影时说,“看,这张照片里有老专家也有年轻人,有院士也有技工。正是这种‘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凝聚力,让中国探月走得更远。”
密码四:百折不挠,逆境重生——把失败淬炼成进步的阶梯 “科学探索没有坦途,失败是成功的必修课。”朱民才以“嫦娥一号”变轨失败为例,讲述团队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首次变轨时探测器偏离轨道300公里,我们用了15天重新计算参数,最终让‘嫦娥’成功入轨。”他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嫦娥三号’着陆时曾因月尘干扰出现短暂失控,但正是这次意外,让我们研发出抗尘着陆技术。同学们,记住: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密码五:薪火相传,未来可期——在孩子心中播撒“航天梦” 作为探月工程的亲历者,朱民才始终将精神传承视为使命。他向学生们展示团队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写满密密麻麻的计算记录:“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忠诚。” 当讲座的余温化作校园里热烈的讨论,当孩子们笔下的“嫦娥”从神话走向现实,这场科普盛宴不仅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更让探月精神在乡土校园生根发芽。正如朱民才所言:“探月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流淌在航天人血脉里的基因。今天,我们把它交给孩子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带着这份精神,去探索更遥远的星辰大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学的火炬与精神的星光正交相辉映,照亮一代少年逐梦九天的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