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浅谈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
    详细内容

    浅谈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5-11-06     作者:宣汉县胡家镇小学 柳欣舟【转载】   阅读

    摘要:德育在小学教育中担当核心角色,承担培养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健康人格及价值观塑造之重任。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德育因其独特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育有社会责任感、高素质公民及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人才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实践中存在实效性不足问题,如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教育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影响德育目标达成,既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对社会道德风貌产生潜在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创新策略”为主题,旨在深入分析现存问题,探寻改进德育实施的创新策略,以提高德育实效性,服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现状分析

    1.1 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探究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实效性低下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孤立,而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在德育目标设置上,部分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和道德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实际养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导致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无法有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单向传输、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较大比重,缺乏互动性和情境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德育过程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影响德育效果的显现。

    再者,评价体系方面,现行的小学德育评价主要依赖于量化考核,往往偏重于知识掌握程度,而对个体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表现等难以量化的指标重视不够,这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状况,还可能误导教师和家长过度追求短期可见的“成绩”,忽视了德育的本质内涵。

    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学校在德育资源投入上相对匮乏,如德育课程设置不足、德育实践活动机会有限、德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尚不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在德育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并未得到有效整合,未能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这也间接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1.2 小学德育与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探讨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表现为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未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未能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境的有效对接。现有的德育课程体系虽然涵盖了诸如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公民素养等诸多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灌输为主,缺乏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和具体情境作为依托,使得德育知识难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和体验。

    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审视,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具象为主,对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当学校德育脱离了生活实际,忽视了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性时,不仅影响了德育内容的有效传递,也降低了德育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实际影响力。

    1.3 德育方法与形式的传统与局限性

    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表现为讲授式教育、集体活动以及规范约束等形式,这些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播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显著的不足。首先,传统的德育过于依赖权威和命令式的教学,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充分尊重与引导,影响了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渗透性。其次,部分德育活动形式陈旧,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环境,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为突破这一瓶颈,亟需通过创新德育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情境模拟、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生活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德育载体,构建开放、互动、生动活泼的德育课堂;同时,注重发掘并利用校园文化、社区资源等多维教育资源,实现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灌输型向启发引导型的转变,从而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

    2.1 更新德育理念,强化生活德育

    在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中,首要任务是更新并深化德育理念,将生活德育的理念全面贯穿于教育实践之中。这一策略强调了德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倡导以生活为基础,把德育工作从抽象的概念化转向具体的生活化。

    首先,提倡“生活德育”,即主张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掘德育元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使德育知识不再停留于课本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

    其次,实施情境德育教学法,创设或利用真实生活场景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体验道德选择与行为后果,增强其道德判断力与行动力,使德育更具有生动性与实效性。

    再者,强调体验式德育,鼓励学生亲身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亲身体验和感知道德情感,从而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全方位德育渗透,使德育更接地气,更能触动学生内心,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2 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实践互动式与体验式教学

    在探索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道路上,创新德育教学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为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对话、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进而实现道德认知的深化与情感态度的内化。例如,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选取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的道德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道德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使德育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体验式教学则注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感悟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角色扮演和项目学习就是两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模拟不同情境下的角色,体验各种道德冲突与抉择,培养同理心和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念;而项目学习则鼓励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社会或道德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承担责任、践行诚信等核心道德品质。

    2.3 构建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以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

    在探索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中,构建一套科学、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体系的核心在于摆脱传统的单一、静态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首先,应当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着重于对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观察记录和持续反馈,关注其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养成和道德素质提升的过程。通过定期、连续、具体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改进不足,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一方面,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一定阶段或学期末的整体道德水平进行评估,既考察其已掌握的道德知识,也对其道德品质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判。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结果,而是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体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还需包括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和维度,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德育评价理念,旨在全面、立体地反映学生的道德成长轨迹,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性提升。

    三、结论

    本文围绕“浅谈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系统提出了包括德育课程改革、德育方法创新、德育评价体系重构以及优化德育资源配置与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经过全面分析与论证,可以明确指出,创新策略在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更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改革、评价标准的全面性转变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不仅提升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更赋予了德育以生动性和生活性,使德育工作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了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学德育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挑战与机遇。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德育工作应当进一步探索科技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德育工作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同时,持续深化家校社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德育网络,让每一个德育环节都充满活力与效力。


    参考文献:

    [1]吕继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6):156.

    [2]张洪秀.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05):30-31.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