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从小学毕业后即表示:我决心做个好农民……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参军做个好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雷锋始终铭记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一真理。在成长过程中,一路走来“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不懈努力奋斗,不断把思想提高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成就伟大,蜚声世界。
由此我联想到近读古圣贤王阳明的《传习录》, 王阳明讲,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阳明先生十二岁在与老师对答时就明确提出登第不是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才是。志在圣则圣,志在贤则贤。先生果然不负其初心大志,后来成就思想大家,有圣誉之说。
尽管两位时空距离很远很远,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少年立志,志在高远上很近很近。有志者事竟成。“夫志,气之帅也(孟子语)。志高远,就如行船有舵,始终把握正确方向。有坚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终究会有所成。可见志存高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雷锋少时立大志,十八岁首篇日记的“七问”(如果你是一滴水……),“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的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志向的广阔与高尚,令人深感其个性的独特与崇高,心生向往。时时处处人人可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时代楷模。
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党中央布局高远,号召学雷锋后,全国气清风正,立雷锋志、走雷锋路的英雄模范层出不穷。从王杰、刘英俊、苏宁等全国学习的英雄到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孙茂芳、庄仕华都证明了立高远志向的强大推动作用。英模人物,一批又一批的学雷锋典型,无一不是从青少年开始确立高尚志向的。时代楷模“邓州编外雷锋团”就是在团长宋清梅、政委姚德奇这两个雷锋生前战友带动下,终生矢志学雷锋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看到新时代学雷锋大好形势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时期受西方腐朽文化的浸蚀影响和不良思潮的裹挟,我们不少青少年学生包括家长们,在立志学雷锋问题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移。现在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一些问题,如社会风气差,一些青年思想空虚,一些干部特别是有不少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及贪污腐败等问题原因很多,但大都与其学生时期立志有极大关系,关键是在人生志向上产生了误区,这不能不追根溯源是立志不正不坚的问题,人生志向出现扭曲,以致后来在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人民群众也忧心忡忡……
朱子家训讲“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虽古代也不可能做到人人圣贤,现代也不可能人人雷锋,但绝不能因追求个人名利而偏离高尚志向,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我们应引以为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雷锋精神上下功夫,那我们就要响应总书记号召,真正确立雷锋那样的远大志向,才能担当时代重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终生不懈不偏不倚,永远走在学雷锋路上。
作者简介:
王成荣,山西省昔阳县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0年12月入伍,硕研学历,历任战士、文书、营、团书记、团、沈阳军区工程兵组织处干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任免处干事,沈阳军区后勤部干部处长,团级部队政委,后勤企业局书记,解放军联勤四分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沈阳军代处政委,联勤二分部政委等职,陆军大校军衔,辽宁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两次立三等功。退休后任沈阳军区老战士书画会副会长,联勤部老战士书画会副会长、会长,雷锋团退役官兵学雷锋联合会顾问,辽宁省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专家,出版《军魂劲歌》《人格敬书》《敬读雷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