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串讲”桎梏:古诗文教学“读、问、动、比”四维实践路径探索
在古诗文教学中,“串讲式”模式常让学生陷入“被动听译”的困境,难以实现文言知识积累与文本审美赏析的深度融合。基于古诗文教学的核心需求,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打破“串讲”教学桎梏,构建“读、问、动、比”四维一体的教学路径,通过可落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语境,真正实现“言”与“文”的协同共生。
一、以“读”促学:夯实语感基础,感受文本韵律
“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根基,更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核心路径。朱熹曾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去“串讲化”教学中,“读”绝非简单的“读准字音”,而是指向“读懂节奏、读出情感、读入意境”的深度体验,让学生在多样朗读中自然积累文言知识,体悟文本魅力。
(一)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把握韵律节奏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学生感知古诗文韵律的“第一扇窗”。教师需精准把控停顿、重音与语气,将文本的情感脉络与节奏美感传递给学生,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韵。
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例,文本中21个“也”字是情感表达的“密码”:“环滁皆山也”的轻快、“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赞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闲适,教师需通过语调起伏与语速变化传递这些细微情感;25个“而”字多起舒缓语气、衔接语义的作用,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教师需在“而”字处稍作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句式的流转之美。学生在模仿朗读时,既能无意识掌握“也”“而”的用法,更能沉浸式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二)配乐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连接文本与情感的“桥梁”,将其与朗读结合,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语境,助其快速走进文本意境,触发深层情感共鸣。选择背景音乐时,需紧扣文本题材与情感基调:写景抒情类可选古琴、古筝等轻柔古典乐器曲,叙事议论类可选节奏舒缓的管弦乐。
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教师可选用古琴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响起时,学生跟随旋律朗读,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叩问,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浪漫遐想,再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释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在旋律渲染下自然捕捉苏轼的情感变化。此时无需逐句翻译,学生已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理解文本内涵,这种情境化体验远胜单纯的文字解析。
(三)节奏划分:以“读”解“意”,突破理解难点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断句错误往往直接导致理解偏差。引导学生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是破解文本句意的“关键钥匙”。教师可通过标注“/”等节奏符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句子停顿,进而理解句子结构与核心含义。
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例,若按现代汉语节奏误读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会割裂“先”与“天下之忧”的逻辑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先”“后”为状语,表动作先后;“天下之忧”“天下之乐”为宾语,明确核心对象,由此得出正确节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节奏,既能精准理解句子含义,更能感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引导学生划分节奏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学生自然理解“再”“三”指代“第二次击鼓”“第三次击鼓”,进而掌握曹刿“彼竭我盈”的作战智慧。
(四)多样诵读:增强参与感,实现“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样化的诵读形式能打破单一朗读的枯燥感,增强学生参与热情,助其实现“熟读成诵”的目标。教师可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感知。
教学《木兰诗》时,可采用“接力读”:将文本按情节划分为“木兰纺织”“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凯旋归来”四部分,每组学生负责一部分接力朗读,既帮助学生梳理叙事脉络,又能让其感受乐府诗的韵律节奏。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采用“分角色读”: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使者,通过语气变化展现唐雎的英勇无畏(如“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坚定)与秦王的傲慢怯懦(如“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威慑到“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妥协)。学生在角色扮演式朗读中,既能主动掌握“免冠徒跣”“休祲”等文言知识点,更能深度代入人物视角,体会文本的戏剧张力。
二、以“问”导学:激活思维深度,引导自主探究
“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在去“串讲化”教学中,教师需设计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链,将文本的知识点与探究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主动探答的过程中,发现文言规律、理解文本内涵。这种“以问导学”的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其逻辑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
(一)抓细节提问:以“小”见“大”,深化文本理解
文本细节是解读深层内涵的“入口”,往往隐藏着人物性格、作者情感与文本主旨的关键信息。教师可围绕文本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环境描写等细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切入,逐步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
以《曹刿论战》为例,教师可设计问题:“曹刿非朝廷官员,为何敢在战前主动求见鲁庄公?”学生阅读文本时,会快速定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初步推断曹刿求见的原因是“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自己有能力为国家献策”。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鄙’字是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你从哪些语句能印证‘肉食者鄙’?”学生通过深入探究,会发现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将小恩小惠视为作战根本)、“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将祭祀诚信等同于民心所向)等语句,进而理解鲁庄公的“鄙”在于“认知局限”,而曹刿的“远谋”在于“重视民心向背”。通过细节提问,学生既能精准掌握“鄙”的含义,更能深度理解“取信于民”的核心主旨。
(二)抓关键词提问:以“点”带“面”,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是文本的“文眼”,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涵与情感脉络。教师可围绕关键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以关键词为核心辐射全文,自主构建文本的知识框架与情感逻辑。
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教师可设计问题:“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字,并结合文本分析理由。”学生阅读中会迅速锁定“痴”字,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张岱的‘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梳理文本,会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痴于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极端环境下,张岱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展现出超脱世俗的行为选择。
痴于景: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白描手法,极简勾勒雪景,体现对自然之美的极致痴迷。
痴于情:与金陵人的偶遇中,“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而别”,暗含故国之思与知己难寻的怅惘,是情感深处的“痴”。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痴”的多重内涵,更自主梳理了文本的内容结构,体会了张岱的家国情怀,实现“言”与“文”的深度融合。
(三)抓文体特点提问:立足“体式”,把握文本规律
不同文体的古诗文有着独特的写作范式与阅读逻辑:“诗”重意境与情感抒发,“词”重韵律与情景交融,“文”重议论与叙事结合,“说”重托物言志与观点表达。教师可围绕文体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以韩愈《马说》为例,“说”是古代典型的议论性文体,常通过具体事物隐喻抽象道理。教师可设计问题:“作为一篇‘说’,作者韩愈通过千里马的故事,想表达怎样的核心观点?”学生阅读中会发现,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比喻识才之人,以“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进而理解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对“识才者”的渴望。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描写凸显‘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的?”学生分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悲惨境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的才能被压抑)等语句,既能掌握“祇”“骈”“见”等文言知识点,更能理解“说”体文“托物言志”的核心写作特点。
(四)巧用课后题提问:依托“支架”,降低探究难度
教材课后题是围绕文本核心知识点与能力目标设计的“学习支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在去“串讲化”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利用课后题引导学生探究,降低自主学习的难度,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精准落地。
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教材课后题设计为“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可将该题作为核心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三步展开学习:
1.自主找对比:学生通读文本,自主筛选对比内容,如“作者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对比”(条件艰苦与态度坚定)、“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对比”(物质落差与精神追求)。
2.分析对比作用:学生结合文本语境分析,“幼时条件与态度的对比,突出作者求学的勤奋;与同舍生衣着的对比,凸显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精神境界”。
3.关联文言知识:在分析对比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被”(通“披”,穿着)、“腰”(名词作动词,腰佩)、“敝”(破旧)等文言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自然掌握文言知识。
通过课后题的“支架”作用,学生既能明确探究方向,又能在自主思考中实现“文”的理解与“言”的积累协同推进,避免“串讲式”教学中知识点孤立、碎片化的问题。
三、活动践学:推动知识内化,激发参与热情
“活动践学”是将抽象文言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体验的“转换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灵活运用。在去“串讲化”教学中,活动设计需紧扣文本内容与教学目标,杜绝形式化,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扎实掌握文言知识,又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一)角色表演:沉浸式体验,深化人物认知
叙事类古诗文往往蕴含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故事情节,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将文本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动作、语言与神态,实现沉浸式体验,深度理解人物形象与文本内涵。
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文本中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充满戏剧张力,人物性格对比鲜明——秦王的傲慢、威胁与唐雎的坚定、无畏形成强烈反差。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表演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1.分配角色:学生自愿分组,分别扮演秦王、唐雎、使者(旁白),明确各角色的台词与情感基调(如秦王“怫然怒”的威严、唐雎“挺剑而起”的决绝)。
2.自主研读:为演好角色,学生需主动探究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点,如“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体现唐雎的决绝态度)、“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从上天降下,强化唐雎的气势)、“天下缟素”(天下人都穿丧服,暗示秦王将死,凸显唐雎的威慑力),并结合这些知识点设计角色的动作与语气。
3.现场表演:各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从“是否精准把握人物情绪变化”(如秦王从“怒”到“色挠”的转变)、“是否体现文本核心冲突”(如唐雎“士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的对抗)等维度进行评价。
4.总结升华:教师结合表演情况,总结“士之精神”的内涵(忠诚、勇敢、有气节),同时梳理学生在表演中掌握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点,实现“文”与“言”的双重巩固。
在此活动中,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与“表演者”,文言知识在情境化体验中自然内化,人物形象与文本主旨也更加立体深刻。
(二)改写小剧本:创造性转化,提升运用能力
改写小剧本是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与创造性转化的过程,需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提炼人物对话、补充场景描写,既能提升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木兰诗》与《石壕吏》为例,两篇文本均为叙事诗,情节完整、人物鲜明,适合改写为小剧本。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改写活动,明确以下要求:
1.忠于原文:剧本需保留文本的核心情节与人物形象,如《木兰诗》中的“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凯旋归来”,《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确保不偏离文本主旨。
2.补充细节:允许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补充合理细节,如《木兰诗》中木兰出发前与家人的对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心理铺垫)、征战中的心理活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豪迈与对家乡的思念),《石壕吏》中老妇诉说“三男邺城戍”时的神态描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悲痛)。
3.规范格式:明确剧本的格式要求,包括场景设置(如《木兰诗》“木兰纺织”场景可写“【木兰家中,织布机旁,月色入户】”)、人物台词(需结合文言知识适当转化为现代汉语,确保通俗易懂)、动作提示(如“木兰抚摸父亲的白发,眼神坚定”)。
4.展示交流:挑选优秀剧本在班内展示,可组织学生根据剧本进行情景剧表演,或利用手机拍摄成搭配背景音乐与字幕的简单小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
在改写与展示过程中,学生需反复研读文本,梳理《木兰诗》中“市”(买)、“策”(记下)、“帖”(文书)等词的用法,将文言知识转化为剧本中的语言与动作,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深化对《木兰诗》家国情怀与《石壕吏》战乱之苦的情感理解。
(三)整理手抄报:系统化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古诗文学习需注重积累,手抄报是学生自主整理文言知识、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通过制作手抄报,学生可将分散的文言知识点(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同时培养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
教师可在学完一篇古诗文后,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给予以下具体指导:
1.划分板块:引导学生设计清晰的板块结构,如“通假字集锦”“词类活用清单”“古今异义对比”“一词多义辨析”“文本主旨提炼”“名句积累”等,确保知识分类明确、逻辑清晰。
2.自主整理: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堂笔记,自主梳理知识点,如学习《岳阳楼记》后,“通假字”板块可整理“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词类活用”板块可整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名句积累”板块可整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在整理知识的同时,融入个人理解与创意设计,如在“文本主旨提炼”板块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以“忧乐情怀”为核心,分支为“迁客骚人之忧乐”“古仁人之忧乐”),在“名句积累”板块搭配与文本意境相符的插画(如为《岳阳楼记》搭配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山水画)。
4.班内展览:将优秀手抄报在班级学习园地展览,组织学生互相参观、交流,借鉴他人的整理方法与设计思路,同时通过“知识互考”(如“你能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先’的用法吗?”)巩固文言知识。
手抄报的制作过程,是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自主梳理、内化与重构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点,而是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
四、比中深学:拓展认知边界,实现迁移运用
“比中深学”是通过对比阅读,将不同古诗文文本建立关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异同,拓展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去“串讲化”教学中,对比阅读可分为“文本内对比”“跨文本对比”(含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文体),通过多维度对比,帮助学生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网络与更深刻的文化认知。
(一)文本内对比:聚焦细节差异,深化文本理解
文本内对比是在同一篇古诗文中,对比不同段落、句子或形象的差异,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这种对比方式难度较低,适合作为对比阅读的入门训练。
以《岳阳楼记》为例,文本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对比,是解读文本主旨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文本内对比:
1.找对比内容:学生找出描写“迁客骚人”情感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与描写“古仁人之心”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析对比差异:学生分析两者的核心差异——“迁客骚人”的情感随外界景物变化而波动(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情感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
3.悟对比目的:学生结合范仲淹被贬邓州仍心系天下的经历,理解对比的深层目的——通过“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凸显“古仁人之心”的高尚,表达作者对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传递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宠辱偕忘”等文言短语,更能深度理解文本主旨,实现“言”与“文”的融合。
(二)跨文本对比:拓展认知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跨文本对比是将不同古诗文文本(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文体)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文本,提升文化素养。这种对比方式需教师做好引导与铺垫,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关联。
1. 同一主题对比:深化主题认知
同一主题的古诗文往往蕴含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主题的丰富内涵。以“忧国忧民”主题为例,可将范仲淹《岳阳楼记》与欧阳修《醉翁亭记》进行对比:
梳理核心观点:学生分别提取两篇文本的核心思想——《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忧乐观;《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提出“与民同乐”,体现“在其位谋其政”的务实治世情怀。
分析情感差异:学生对比两者的情感维度——范仲淹的“忧乐”超越个人境遇,指向天下苍生,视野更宏大;欧阳修的“同乐”立足滁州治理,通过描写百姓“游而乐”“休而乐”,体现地方官的责任与担当,更贴近现实。
关联时代背景:教师补充两人的时代背景(均为北宋文学家,均曾被贬),引导学生理解:尽管两人的忧乐观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移运用:引导学生结合当下,谈谈对“忧乐精神”的理解,如“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责任担当’的精神?”。
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篇文本的文言知识,更对“忧国忧民”这一文化主题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文化的传承。
2. 同一作者对比:把握创作风格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反映其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与精神境界。以苏轼为例,可将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对比:
分析创作背景:学生结合注释与资料,了解两首词的创作情境——《水调歌头》创作于苏轼被贬密州期间,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分居两地,内心充满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思;《江城子》创作于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此时他虽仕途不顺,但仍渴望建功立业,内心充满豪情壮志。
对比情感与风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情感基调与语言风格——《水调歌头》情感细腻深沉,语言婉约雅致,通过“明月”意象传递思念与豁达(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江城子》情感豪迈奔放,语言雄浑有力,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句子展现壮志豪情。
总结作者形象:学生结合对比结果,构建立体的苏轼形象——既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文人,也是“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志士,体现“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多元创作风格。
积累文言知识:在对比过程中,学生梳理两首词中的文言知识点,如《水调歌头》中的“把酒”(端起酒杯)、“何似”(哪里比得上),《江城子》中的“聊”(姑且、暂且)、“会”(终将)。
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知识,更全面把握了苏轼的创作风格与思想境界,提升了文学审美能力。
3. 同一文体对比:掌握文体规律
同一文体的古诗文有着相似的写作范式与阅读逻辑,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掌握该文体的阅读方法,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以“说”体文为例,可将韩愈《马说》与周敦颐《爱莲说》进行对比:
分析文体特点:学生结合文本,总结“说”体文的核心特点——以“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隐喻作者的观点与情感。
对比“托物”与“言志”:学生分析两篇文本中“物”与“志”的关联——《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以“食马者”喻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句子,赞美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总结阅读方法:学生结合对比结果,提炼“说”体文的阅读步骤——第一步,找出文本所“托之物”,分析物的核心特点;第二步,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理解物所隐喻的“志”;第三步,梳理文本的论证逻辑,把握作者的观点。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柳宗元《捕蛇者说》,引导其运用总结的阅读方法自主分析——“作者以‘捕蛇者’的遭遇喻指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篇文本的文言知识,更系统掌握了“说”体文的阅读规律,为后续古诗文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打破“串讲”教学桎梏,是古诗文教学实现“言文融合”的关键。“读、问、动、比”四维实践路径,以“读”为根基夯实语感,以“问”为核心激活思维,以“动”为载体深化体验,以“比”为手段拓展认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灵活组合四维策略,让学生从“被动听译”走向“主动探究”,真正走进古诗文的文化世界,达成文言知识积累与文学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