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爱特殊学生 诠释教育情怀时间:2024-01-04 在人生的词典里,“爱”这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包含了太多的温馨与美好的回忆。这其中有一种爱,不似母爱的伟大,但有母爱的无私;不似母爱的温暖,确有母爱的温馨。这便是师爱,她来得更轻、更柔,更让人难以忘怀。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爱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以爱之名,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是教育成功的开始。 2019年春,我产假结束后担任四(4)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休整后的我揣着满满的信心走进教室,在同学们齐刷刷的“老师好”的呼声中,一双特别的眼睛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呆滞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的期待,零乱的短发,时不时略微抬一下半低着的头,嘴巴微动。我走向坐在教室左后角的她,伸手握住那冰冷的小手,她颤抖着往回缩,我用手理了理她的头发,轻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她一直看着我,嘴 巴欲动未动,眼角却泛出了泪滴。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受到了重击,莫名地涌出说不清的复杂感情:有遗憾、有怜惜、有心疼......我从同学们口中知道了她的名字:朱晓晓。在我转身的一刹那间,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我要走近她,让她微笑,让她说话,成为她的朋友。 当天放后,我根据花名册上的地址找到她家,从与他父亲朱华平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一家共4人,父亲肢体二级残疾,母亲何小英智力一级残疾,甚至不会说话。朱晓晓智力一级残疾,只有哥哥正常。朱华平还告诉我,何小英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连两孩子从来都没抱过,自己的生活起居全靠朱华平照顾。朱晓晓不说话,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上学放学一直要接送。一家75%的残疾率,让我震惊。在我要离开他家时,朱华平含着泪水说:“感谢学校老师一直对我们的关心,程老师今天的来访,让我意想不到,对朱晓晓的关心,我感激不尽!对于这个孩子,我没别的期望,只要她自己能吃饭,会上厕所就可以了。”当时从他的几句话中,我读到了一个父亲的艰辛、无奈和失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对朱学恩的帮助,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努力。我先召集班干部商量,制定帮扶方案。再召开以“传递爱心,帮助学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关爱她,帮助她。从那以后,每节下课后,有人带她上厕所;每天的两餐有人帮她打饭,陪她吃饭;每天放学时,有人帮她收拾课桌,有人护送她回家。 身为母亲,我知道朱晓晓最想得到的是母爱,深知她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很希望妈妈关心自己、呵护自己、教自已做事、说话,或是给自己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但是这些她的妈妈都不能给她。我利用周末到她家,教她刷牙、梳头、洗头,教她自己夹菜吃饭,为她整理衣服,收拾床铺,给她做饭吃,讲故事让她听,陪她看书。虽然她不知“a、o、e”“A、B、C"是什么,但我坚信她一定会明白“1、2、3”的。于是我从1开始,教她数小棒、手指。有时看到她似懂非懂的看着我那可爱的样子,更让我信心十足,坚信她一定会开口说话,一定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2020年9月30日的下午,是一个特别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背着我的小孩去她家为她做晚饭。“程——老——师”,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声音让我寻声望去,“朱学恩会说话了!她会叫我了!”我高兴得喊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开始教她说话,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还教她礼貌常识,教她收拾个人卫生。 从2019年春到2021年7月,两年半的滴水穿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晓晓不仅能自己上厕所,自己排队打饭,偶尔还会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她从总是疏远我,不肯接近我,到亲切地叫我“程阿姨”“程妈妈”,虽然声音的发出是那么吃力,那么不协调,我却觉得那是音乐般美妙的称呼,是沁人心脾的声音。朱华平看到孩子的进步,高兴地说:“程妹儿,您是朱学恩的再生妈妈,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个人的能力虽然微弱,但我百折不挠地去改变朱学恩,最终让我看到了令人欣慰的一幕。我的师爱如同化雨之春风无声地潜入孩子们的心田,也悄然地改变了我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两颊生出了浅浅的皱纹,乌黑油亮的头发也有些干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有许多感叹唏嘘。但我不敢忘记初心使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愿付平生蝼蚁力,启开莘莘学子心!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镇龙小学 程冬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