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水沁芳香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间:2024-03-01 若有人问:“阁下,请问会起名否?”你是否会一拍胸脯,自信满满:“小小起名,焉有不会乎?”君且莫小瞧起名也。君不知,小起名里可有大学问! 看看《红楼梦》里众人给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引用欧阳修名句“有亭翼然”中的“翼然”一词;有人则建议借此亭“压水而生,泻于两峰之特性,取名“泻玉”;但终究宝玉以“沁芳”二字,佳境顿出,蕴藉含蓄,独领风骚,赢得好评。 第一个人是直接移用;第二个人是借鉴化用,在原有框架下做一点改动;第三个人,也就是贾宝玉,是情景独创,自主创新。换言之,整个过程不就是“照搬” 、“改良” 与“创新”吗? 而这,不也正和我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先辈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是很相似的吗? 鸦片战争后,为了拯救国运,涌现出一大批第一代思想开化的先驱。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展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到后来的康、梁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都不敢从根本上触及封建专制统治基础,只是主张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修修补补。虽然在当时,他们给残破的国运带来一抹微光,给人以希望,但在封建顽固派和帝国主义这两股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最后仍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显然,“改良”这条路在当时是根本没有出路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进步。但由于盲目“照搬”多党制、议会制等在内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并没有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民主的迫切愿望,也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之路在中国举步维艰,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事实证明,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青年和仁人志士,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可“大革命”的失败,又使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盲目的模仿、照搬苏俄的革命道路只会断送革命前途。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终于使中国真正挺起来! 历史也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开创的这条中国革命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是拨乱反正辟新路,改革开放绘蓝图,大胆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中国真正富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终于使中国真正强起来了! 当然,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拒绝学习借鉴,但拒绝盲目照搬;自主创新更不是要盲目排外,但拒绝闭门造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本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丰硕成果让世界惊叹:“一带一路”广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嫦娥”落月、“雪龙”双船“探极”、“神舟十四”飞船上天、全球首列京张无人驾驶高铁闪亮登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一流、双奥之城,闪耀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百多年以来,从温和“改良”到盲目“照搬”再到自主“创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带有民族基因的自主创新,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做强做大、不断“出奇制胜”的不二法宝和力量源泉。 真是:一水沁芳香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后记: 2022年四川高考试卷用的是全国甲卷。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中,语文科目中的作文无疑最引人关注。 从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不回避社会热点、焦点、亮点,不回避年度重大主题,重在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尤其突出了青年一代在新时代大潮中的定位与责任,使命与担当。旗帜鲜明地彰显时代主题,号召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潮流。 2022年高考甲卷作文从给出的材料来看,有明确的指向性,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至于作文的命题特点、角度选择、写作方向、主题确定、材料组织、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相关的专家解读网上已经很多、很全面,也很到位,想必大家看的也不少。在此,仅出于个人喜好,写下了这篇文章。所言难免前言不搭后语,亦有许多不足,还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期改进! 诚然,现场作文完全不同于场外作文,何况还是高考考场。它不仅有时间限制,考场气氛也是紧张异常。既不允许有过多的构思,也不允许打草稿,所以作文前相关的准备工作往往就在三五分钟之内快速确定。需一次性完成,也不能有太多的修改。 总之,场内场外不同天,说来容易做来难。今日同一高考卷,明朝各自翻新篇!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兴合实验学校 冯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