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成效及改进策略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成效及改进策略

    时间:2024-07-07     作者: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陈富强, 蓬莱区姚琪学校孙玲玲【原创】   阅读

    摘要: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教育,教育信息化因自身优势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途径。当前乡村教育振兴面临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应用实效不高、乡村教育生源持续流失,优质师资严重匮乏等困境。面对困境,本文结合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近三年的乡村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路径:求新求变,转变思想;专家引领,骨干示范;抓住机遇,全面提升;融合发展,强化评价。同时结合该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成效提出乡村信息化改进策略:加大经费投入比例,提升信息化办学条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缩小城乡差异水平。选择多途径发力,缓解乡村教育资源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  教育信息化  优质均衡

    前言

    乡村振兴就是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的有机协调和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教育,办好高质量乡村教育是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的关键手段。当前,教育信息化凭借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传播快速等优势,已经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性途径。那么,在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仍面临哪些困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教育信息化如何改进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本文尝试以院格庄初级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为例,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1.乡村教育层化现象严重

    当下,国家不断全方位部署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大幅度提高,但在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严重的层化现象。城乡医疗、养老、教育投资比例失衡,导致乡村地区人口大量转移,生源流失。城镇出现超大规模学校、超额班级、拥挤扎堆等现象,而乡村地区则普遍存在单班校、校园空荡、生源少的情况。众多农村人口进城买房落户,进城上学已成为一种社会分层标准,暗示着家庭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优越性[1]。

    2.乡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效不高

    AI、大数据、ChatGPT、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出新要求。自2013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我国农村学校已经基本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条件,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存在着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2]。具体来看,乡村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较薄弱,信息化提升仍处于试点阶段,众多农村学校信息化提升明显滞后。农村学校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使用率较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配备不足,信息技术设备经费投入不足[3]等等。

    3.乡村教育生源持续流失

    当下,乡村教育生源流失尤其是优质生源严重流失。伴随农村人口大量转移,乡村教育生源持续流失,乡村教育之“无人”困境越发严峻。家庭受教育程度越低越不重视子女教育,或虽然重视教育,但没有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极易造成贫困的代际传承,长时间在农村从教的老师普遍反映现在教授的学生家长也曾是自己的学生,且有很多家长只有初中学历。生源流失致使乡村教育失去规模效应,单班校、校园空旷现象严重。

    4.优质师资严重匮乏

    乡村教师也呈现严重匮乏之势,老龄化和结构性断层严重。乡村学校难以吸引年轻教师,新入职的年轻乡村老师们普遍心理落差较大。同时乡村教师进城成为一种趋势,乡村学校成为城镇学校的教师培养基地,优秀教师很容易被城镇学校挖走[4]。乡村学校既难以吸引年轻教师,又留不住优秀教师,加剧了乡村师资匮乏的现实困境。优质师资匮乏制约乡村教育教学质量,阻碍乡村教育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路径

    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村寄宿制学校。2018年,学校有 18个教学班,每个级部平均2个班,每班大约40人,共有学生720人,全校在职教职工 101 人, 专职教师 88 人。学校40 岁以上教师约占70%,其中近五年将退休23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30%左右。该校学生来自辖区内16个村,存在众多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等情况,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有一定缺失。总之,该校班额小,优质生源不足,教师年龄结构化断层,年轻教师匮乏,固守传统课堂,与信息化课堂脱轨等等情况,具有当前农村学校的面临的普遍困境。但自2019年以来,学校借着乡村振兴和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的东风,先后引进12学教育平台和坚知果智慧教育平台,开始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试点学校,烟台市教育大数据应用培育学校。多次在教育部、省、市教育信息化大会中作为农村学校代表进行经验交流。结合该校近几年的乡村教育信息化之路谈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路径及改进策略。

    1.求新求变,转变思想

    农村学校主要负责人和中层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转变观念,求新求变。农村学校主要领导长时间在农村学校工作,甘于平淡,往往故步自封,固守老旧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对学校信息化改革持抵触心理。乡村学校主要领导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衡量指标进行评估,激励教师在各项教学操作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同时让教师认识并顺应农村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大趋势,教师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塑造课堂环境,规范有序地开展乡村教育活动。院格庄初级中学在刚开始推行信息化改革之路时,同样面临农村的困境,很多老师褒贬不一,学校主要领导没有放弃,认为信息化之路是大势所趋,坚定不移推行信息化课改。同时多次召开会议,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让教师接纳信息化课改,对信息化设备功能充分熟悉并合理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明显提高。

    2.专家引领,骨干示范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从弱到强离不开专家培训和骨干教师示范引领。院格庄中学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专家建议和组织各种培训。烟台市教科院教研员,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携教研团队、十二学董事长、服务总监、莱山区教研主任及各科教研员多次到院格庄中学进行信息化课堂培训并深入课堂一线,助力教师信息化与学科的融合。通过听取专家建议、关注教师、关注课堂、反思教学,该校教师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促进了院格庄初级中学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信息技术竞赛,促使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不断发展。

    3.抓住机遇 全面提升

    院格庄初级中学牢牢抓住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和全国信息技术试点校的重大发展机遇,从目标与定位、基础与保障、过程与方法、三大方面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目标与定位方面,围绕信息技术提升项目,聚焦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关键环节,构建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探索。聚焦课堂改革,紧紧围绕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信息技术可持续、常态化应用。在基础与保障方面,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相关人员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组织师生注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2xue智慧平台和坚知果AI智慧课堂云平台等三大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劳动教育、家庭教育、课后服务等教育活动,观课议课、教师研修、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进行专项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实验,开展基于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探索,重点打磨了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模式,不断总结提升,凝练课题成果。

    4.融合发展,强化评价

    乡村学校和教师要利用好信息化共享快捷的优势,充分借鉴互联网优质资源,利用国家、省、市名校的线上资源,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名校教师的授课。同时教师要充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登录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线上交流,实现高效学习。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要建立教学信息化评价体系,实现多层次实施、网络化部署、规范高效运行机制。无论评估级别如何,都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索引和加权,以获得最终的评价结果,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农村学校要启动激励性评价方式,以评价结果激发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探究,不断创新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成效

    在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院格庄初级中学先后引进了12xue智慧平台和坚知果AI智慧课堂云平台。基于双教学平台互补应用,首先从混合式学习基本式入手重构课堂模式,坚持走“理论研究→模型建立→试点改进→应用推广”的技术总路线,全面实施“组织培训→树立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员比武”的课改思路,逐步推进信息化课堂改革进程。在接近三年半的信息化课堂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生态实现良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1.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精准实施

    课堂与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融合。学校信息化提升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完整数据链反馈,形成具有该校特色的三段学情分析方法。课前就数据反映的重难点精准备课;课堂通过线上作答数据,及时掌握学情,精讲助学;课后通过坚知果组题,依据关键指标对比、成绩单、错题集等数据精准掌握二次备课的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该校以12xue智慧平台线上功能为课堂支撑点,以平板终端及自主学习单为学法结合点,以班级特色小组文化建设为介入点,以“三段六步”为教学根本点,逐步创新了新授课课堂实施模式。同时开展试卷讲评课及复习课两种课型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新授课、试卷讲评课及复习课三大类型课堂灵活实施,形成在教与学过程中辅助n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2+a+3+nT”信息化课堂模式。

    2.信息技术助力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升

    在2022 年度烟台市大比武中,院格庄初级中学参赛的四名教师摘得三个一等奖与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新型教与学模式省市级获奖案例达到十余个。学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在全国信息化教育大会中做经验交流。年轻教师成长迅速,两人入选烟台市名师,三人入选区教坛新秀,三人入选区名师人选。学校教师业务水平显著提高。2023 年 2 月,该校骨干教师到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初中进行送课研学,受到巫山县教研同仁一致好评。

    3.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生源回流。

    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内驱力显著提高。该校学生接触更多网络优质资源,课堂积极表现,阳光向上。学校班级数量增加,出现生源回流现象。从2021级初一2个班,到2022级初一3个班,到 2023级初一4个班,学生回流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家长、社会面上对我们信息化课堂改革的认可。同时,学校的改革成果吸引了来自深圳、南京、青岛、聊城、 南阳、商丘、河南等多个省内外地区教育局以及中小学校的来访交流。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信息化实施改进策略

    院格庄中学的农村信息化实施取得了良好效应,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和乡村教育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院格庄中学乡村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改进,以期获得更长远发展。

    1.加大经费投入比例,提升信息化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高效利用教育经费,有效监督经费使用。加大乡村校园信息化改造资金比例,不断提升乡村学校网络,一体机、线上资源库、网上图书馆等数字化设施。高质量建设信息化云教室,联合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单位为农村孩子开发丰富的网上课程资源,消除农村学生的数字鸿沟,实现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自主学习[5]。建设和迭代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学习平台,开发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AIGS技术与虚拟数字人等智能技术的教育场景、智能学习支持和保障体系,赋能学习和教育[6]。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缩小城乡差异水平。

    加强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共享融通创新发展行动,推进“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共享城市优质教育源,让乡村学校“缩差距、同进步”。凭借信息技术+教育的新业态优势,线上与线下并举,扫除硬件障碍,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标准。开展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针对性培训,让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断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技术手段和精品课程资源,整体推动城市优质基础教育学校以城带乡结对帮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带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高效开展跨学科融合,让教学能手与技术技术能手深度合作,互相补充。共同提高信息化+教学实力,缩短优质教育成果为乡村教育所用的时空距离。

    3.选择多样化方式,缓解乡村教育资源困境。

    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关键在师资。采取鼓励青年教师扎根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提高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比例,增设教学技能大赛、专项培训、城乡交流等等多样化方式[7],使农村学校成为“引得来”“留得住”“升得上”“教得好”的地方,破解师资力量匮乏的困境,打造高素质的农村师资队伍,让乡村孩子“上好学、有盼头”。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提高乡村吸引力,既留住本土生源,又提高对外界生源吸引力。学校与乡镇、村委合作,融合信息技术,挖掘有教育价值的乡土元素,编制乡土教育校本课程,增强农村生源的乡土情怀,为人才回笼打下基础。 (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 陈富强,烟台市蓬莱区姚琪学校 孙玲玲)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3):69-74+189-190.2019.03.008.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2019-03-21.

    [3]段晓芳,慕彦瑾.“数字鸿沟”难填平:西部农村校信息技术教育之忧[J].中小学管理,2016(8):55-57.

    [4]曾文婕,周子仪,黄甫全.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向——以“AI全科教师主讲课堂开发”为例[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4):38-47.2021.04.005.

    [5]范会芳,刘振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3,(05):4-7.2023.05.002.

    [6]范国睿.稳步、有序、持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人民教育,2024,(10).01.

    [7]朱丹,张海燕.近十年农村教育研究热点与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观察,2022,11(36):102-108.2022.36.020.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