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巴中市巴州区凌云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现仅有学生 268 名,其中留守儿童 190 余名,占比超 70%。这部分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习惯差,课外阅读量少,家庭辅导基本为零。“双减”政策推出后,严控作业时间、减少作业量是“减负”的主要手段,但是对我校这种农村学校,学习效果如何得到保证?“双减”背景下如何能基于农村小学的特殊性,做到减负不减质?
一、研判问题,追本溯源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课上学生读不熟课文,老师说回家把课文读熟;课上学生背不出课文,老师说回家把课文背熟;课上学生没时间抄写词语,老师说回家抄吧;课上学生没时间默写词语,老师说回家默吧;课上学生没时间做作业,老师说回家做吧……很多基础知识把关的任务交给了家长或是学生,而很多家长并不具备应有的素养,甚至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课后能主动完成任务的屈指可数。自觉的学生,回家后会读熟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词语;不自觉的学生,如果有重视的家长,也能够督促完成;不自觉的学生里总有不重视的家长,以我校为例,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辅导基本为零,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可信度也就有待商榷了。因而这种让学生课后完成的任务,无疑就是给学生“增负”了。
二、尝试探究,变革课堂
我校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实际,从抓课堂高效入手,推行“练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采用“三七”定律(教 30%,学 70%)、任务驱动、时间管理、个别辅导、重视激励、即学即用、精准教学等课堂教学机制。学校经过“组建团队、初探路径、分科实施、形成模样、全组推广、评炼成果”等步骤实施,最终形成“导、习、辅、练、用”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加强知识学习巩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进行了以管理为基础,以效率为命脉,以“任务单”为载体,以“读”和“练”为方法的语文家常课教学改革。目前学校语文组引领带动,数学组借鉴模仿,下一步将面向英语组及其他综合学科推广运用。
【案例描述】
“练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读、背、写、听、说、演、观察、实验、实践等主动活动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并且重视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熟读记忆和熟练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练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 30%,70%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遵循“零起点教学”原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和课文朗读背诵做起,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绝不带回家;将学习任务分解到“读、练、背”的不同环节的任务单上,用闹钟分割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课堂上忙碌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当堂练习有情境、有伙伴、有教练、有激励、有反馈。真正实现课堂以“减”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双减”落地落实。
一、精简教学设计
“练课堂”教学样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读+练+读+练
(一)10 分钟读熟课文。
(二)10 分钟完成字词类作业、了解课文大意类作业、抄默写词语。
(三)10 分钟朗读重点段落(跟后面要做的练习有关的段落)。
(四)10 分钟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习题。
第二课时:
读+练+读+练
(一)10 分钟朗读课文,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二)12 分钟完成跟上面朗读段落相关的课后习题、练习册上的习题。
(三)10 分钟补充课外阅读。
(四)8 分钟完成课外阅读习题。
落实“练”的工具----学习任务单。每篇课文的每一课时“读”的任务、“背”的任务以及要完成的刚需作业(抄写、默写、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的习题),在任务单上列得清清楚楚。这些任务还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做了有序的安排。每一课时的任务单都有四项任务,正好对应课堂上“读一练一读一练”四个环节,学生的口与手交替练习,从读词读句到读段落,从识字、跟写到听写,再到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应用,完成思维导图和相关习题,思维层次由浅人深。一节课,学生完成任务单的质量,就是自己这堂课上学习的质量。有了任务单,学生就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练”得怎么样;有了任务单,教师也知道这堂课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任务单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朴素,易于使用和检测。
二、精心课前准备
工作效率=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练课堂”认为,课堂效率=课堂任务÷课堂时间。课堂时间 40 分钟不变,那就看一节课上能完成几个任务。每一节语文“练课堂”都有四个任务,四个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注意,不是指老师保质保量地“教”完,而是指学生保质保量地“练”完,那就是好的“练课堂”。事实上,要做到每一节课上都有 80%以上的学生保质保量地“练”完四个任务,很不容易。老师除了要控制自己绝不占用不必要的时间,还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练课堂”强调课前准备:笔要放到位,橡皮要放到位,书要放到位。例如:今天学习 15 课,有“练课堂”书签的,要在课文 15 课、任务单 15 课夹上书签;没有书签的,可以在 15 课那一页折个角。老师说读书、打开任务单,三秒内可以搞定。如果有的学生拖拖拉拉,15 秒都没有翻到,一节课任务单打开 2次,语文书打开 4 次,一分多钟又浪费掉了。班级里要有小助手,检查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可能是用来做“课前准备”的,“课前准备”当然要在“课前”完成。“课前”没有完成的“准备”,一定会占用掉宝贵的课堂时间。小学是打基础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基础。小学课堂上,比知识比分析比讲解比提问更重要的是基础是习惯!
三、精准时间分割
“练课堂”,每一节课都用 4-6 次闹钟,每一节课学生都跟闹钟为伍,每一节课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学年又一学年,学生的时间意识就会完全不一样的。“练课堂”相信这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对时间的把握。每一节“练课堂”都会使用 4-6次闹钟,闹钟把 40 分钟时间切割成了 4-6 段,每一段时间里都有各自要完成的读、背、写的任务,时间的紧张感、紧迫感就出来了。自由读课文 5 分钟,“练课堂”的要求是“时间不到,朗读不停”,用好每一秒钟。“练课堂”不会说“大家自由读课文2 遍”,读得快的学生 2 遍读完了就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了——习惯在等待中天经地义地浪费时间。“练课堂”上,任务二、任务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要背诵后面的“奖励题”(中华经典诗文、名言警句。)每一节课上背诵一两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会把自己雷到。“练课堂”认为,比积累语言更宝贵的是学生明白了这些零碎的一分钟两分钟甚至半分钟,积少成多,居然可以干成这么大的事情。“练课堂”天天来训练和培养学生使用零碎时间的能力。
四、精确课堂管理
课堂怎样才能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高效的课堂需要纪律保障,而良好的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管理”工具。“课堂管理口号、课堂管理手势、课堂管理印章、课堂管理 Q 币、课堂时间闹钟管理”就是“练课堂”的管理工具。“时间到,全放好”“闹钟不停,朗读不止”“作业不看书,看书不作业”“任务单,拿出来”“语文书,斜斜放”“提笔准备,我就准备”,这些口号引导学生的行为,课堂整齐干净;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读一遍伸出一根手指、读两遍伸出两根手指,谁读几遍一目了然……学生课堂表现好可以获得印章和 Q 币,集满一定数量的印章和 Q 币可以兑换“免做回家作业券”“免批评券”“座位优先选择券”等。有了这些工具,课堂纪律自然就好了,课堂管理就不用考“吼”了。学困生、调皮的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减负提质也就轻松实现了。
五、精细习惯培养
“习惯决定命运”,我们的平常的课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习惯的课堂。训练学生专心读书的习惯、专心答题的习惯、专心背书的习惯、用好零碎时间的习惯、一边抄一遍记的习惯、一边读一边记的习惯、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严格来说,“好习惯”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说,读书 3 分钟,学生知道自己读了一遍可以读第二遍,读了两遍可以读第三遍,时间不到,书声不止。课堂上说,完成任务二。提前完成的学生马上背起了后面的奖励题。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一边抄一边记的习惯,因为课堂上当堂抄写后马上默写,逼着学生边抄边记。课堂上,任务一“读”了,任务二马上“练”,尽量不翻书,这就要求“读”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边读边记……这些习惯培养好了,怕什么考试呢?一天又一天、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好习惯的。学生打好的是“基础”和“习惯”。“基础”和“习惯”好了,何愁他们学习不进步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提质增效的一剂良药。
六、精妙表扬激励
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得到表扬和肯定,毕竟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成功的。相比“嘶吼批评”的教育模式,表扬更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表扬是激励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动力源泉。“练课堂”上:学生忙读书、学生忙练习,教师忙管理、教师忙评价:表扬姿势、表扬音量、表扬音准、表扬语速、表扬专注度、表扬熟练度、表扬语感、表扬正确率、表扬坐姿、表扬书写速度、表扬卷面整洁度、表扬书写美观度、表扬正确率……表扬,就是最好的批评。课堂上我们要不遗余力的去表扬学生,不用刻意去“舶”一些闪耀着西方背景的招数策略,不用“塞”一些晦涩拗口的学术语言,不用“侃”一些莫名其妙的高深理论,需要我们走心的大白话、大实话。如“表扬 XXX 同学字的结构写得很合理”“表扬 XXX 竖画写得特别直”“表扬 XXX 同学朗读时声音响亮”“表扬 XXX 不会读的第一个问老师”……总之一节课要让 70%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跟我们一样,他们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文关怀。相信有了老师的表扬,竖画写得直的孩子下次一定也会把横画写平。长此下去,学困生也会被你夸起来的(当然除非他智力上有残疾),“减负提质”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七、精练“刚需作业”
书面作业很重要。考试能力很大程度上等于答题能力,答题能力很大程度上等于作业能力。作业是重要的,课堂是重要的,重要的事情要放在重要的地方完成,即重要的作业应该在重要的课堂上完成。以语文课为例,“练课堂”“练”的都是刚需:(1)当堂读熟课文;(2)当堂背出课文(段落);(3)当堂抄写、默写;(4)当堂完成课后习题;(5)当堂完成课文理解性习题。这些作业,就是我们语文课的刚需。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以听讲为主的教学,两周后的学习保存率只有可怜的 5%;“学了马上用”的教学,两周后的保存率高达 90%。“刚需作业不出校门”是学校应该扛起也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尤其类似我校这样的农村学校,没有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质量基本为“负”,更会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练课堂”,每一节课都在“学了马上用” 、“学了马上练习”,“刚需作业”、家庭作业在课堂上基本解决,作业不出校门也能实现,真正体现为学生减负提质。
【实践成效】
“练”为中心课堂重构,不像以前的教学想着一个又一个环— 8 —节,一句又一句的过渡语、小结语。“练为中心”课堂上,学生忙了,老师反而“闲”了。老师的主要角色不是“教学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最大能耐不是自己亲力亲为地干,而是让下面的人干。“闲”下来的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哪几个学生“练”得认真,哪几个学生“练”有困难,哪几个学生“练”有创意,及时评价,及时鼓励,及时辅导,及时排忧解难。老师心里装的不是“单个 1”,而是班级这个“单位 1”。“练课堂”是我校在“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探索尝试。通过近 2 年的实施,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课堂上忙着练,开小差的少了;学生课堂上忙着练,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课堂上忙着练,回家作业少了;学生课堂上忙着练,作业速度快了;学生课堂上忙着练,作业书写好了。一节一节的家常课下来,作业在课堂上完成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负”减了,教学的
“质”提起来了。以上是巴中市巴州区凌云小学在优化课堂变革,落实“双减”工作中的具体举措。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凌云小学与时俱进,以生为本,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遵循教育规律,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双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研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减负提质,我们有亮剑的态度,更有深耕的毅力——让每一个学生走出自己的星光大道!
作者:巴中市巴州区凌云小学:陈海英、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