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策略研究时间:2025-09-08 摘要 在国家教育政策导向、传统课堂改革需求、时代人才标准变化及小学阶段认知发展特殊性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小学语文课堂高阶思维培养,针对教师理念欠缺、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文献综述、课堂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索构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与多元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可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纳入核心素养,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时2025年PISA阅读素养评估新增“批判性思维”维度,凸显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传统课堂存在知识灌输为主、思维训练缺失的问题,且教师对高阶思维理解不足、教学方法固化、评价侧重应试,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如何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小学生语文高阶思维”展开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高阶思维研究,涵盖多学科、多人群、多教学环境,美国、英国等已建立完善课程与评价体系。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孙双金、闫学等学者虽有探索,但落实到小学教育中仍有不足,教师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未形成系统性策略,亟需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语文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一)教材深研:挖掘高阶思维生长点 教材是思维培养的核心载体,需从多维度深入挖掘,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方向: 1.剖析文本内涵与逻辑:逐课、逐单元梳理教材,挖掘文本中的逻辑推理线索(如记叙文的事件因果链、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批判性思考点(如对文本观点的合理性验证、人物行为的多角度评价)及创造性想象空间(如故事结局的多元续写可能、诗歌意境的个性化解读),形成“教材高阶思维生长点知识图谱”,明确每篇课文的思维训练重点。 2.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打破单一教材局限,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同一主题的文本,对比分析其表达差异与思维侧重;同时拓展教材外资源,如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科普文章、文学作品片段等,引导学生在多文本对比阅读中,提升信息筛选、分析比较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课堂重构:构建思维可视化学习场域 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思维过程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活动,推动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跃迁: 1.摒弃传统“串讲式”教学,将课堂划分为“问题驱动—探究分析—总结迁移”等板块。以《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为例,第一板块 “提出核心问题”(如“作者为何能将风声、水声、动物声写得富有画面感?这些声音描写背后藏着怎样的观察视角?”);第二板块“分组探究分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圈画关键语句,如描写风声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时的拟人手法,描写雨声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时的拟声词运用,分析不同修辞手法对表现声音特点的作用,同时梳理作者从“听”到“感”的观察与表达逻辑);第三板块“总结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自己曾听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自然声音?若要将其写下来,可借鉴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方法?还能加入哪些独特的感受与联想?”),使思维训练从“理解文本写法”到 “分析表达逻辑”,再到“迁移运用创作”,层层递进。 2.学习支架:深度探究激活思维,针对学生思维难点搭建阶梯式支架。在小学语文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的学习支架搭建中,可针对学生文本细读与情感体悟的思维难点构建阶梯式批注支架,助力其从“浅层感知”向“深度分析”过渡。以《猫》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时,设计分层批注提示支架:基础层提供“(这些词/这些句子)写得真妙!_________写出了猫的_________(特点),‘我’体会到作者_______(情感)”的填空式模板,如针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这句,可引导学生标注“‘蹭’‘伸’这两个动词写得真妙!生动写出了猫的温顺亲昵,‘我’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帮助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建立“语言表达—事物特点—作者情感”的关联思维;提升层则给出“(这段话/这几段)写得真妙________写出了猫的‘古怪’,‘我’体会到作者______(情感)”的分析式模板,如针对第3自然段中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梳理“作者通过对比猫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写出了猫的‘古怪’,‘我’体会到作者既觉得猫调皮有趣,又对它充满包容的情感”,助力学生从段落整体视角理解文本对“古怪”特点的塑造逻辑及情感表达的深层内涵,逐步突破“孤立解读语句、难以关联情感”的思维瓶颈。 3.示范引领:文本剖析深化思维:教师通过“思维示范”展示高阶思维过程。在学生难以自主捕捉文本美点、深化审美感知时,教师可通过“思维示范”展示高阶审美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从“浅层感受”到“深度品鉴”的思维路径。以《火烧云》教学为例,若学生仅能笼统说出“火烧云很美”,却无法具体剖析美之所在,教师可主动示范审美分析:先聚焦文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句,提出问题“作者为何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描写颜色变化?‘红彤彤’‘金灿灿’这类叠词又为画面增添了怎样的效果?”,随后结合文本细节展开分析——“‘一会儿’的重复使用,不仅写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还让句子读起来有节奏感,像在动态展现一幅流动的色彩画;而‘红彤彤’‘金灿灿’这种叠词,比单纯说‘红色’‘黄色’更鲜活,能让人直观感受到颜色的浓郁与明亮,仿佛眼前真的铺开了一片绚丽的霞光”,同时向学生清晰呈现“锁定描写片段—提出审美疑问—结合语言手法分析效果”的思维步骤。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该路径,自主选择文中其他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段落,尝试提出类似问题(如“作者把火烧云比作‘马’‘大狗’‘狮子’,这些比喻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展开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精准捕捉文本美点、深度品鉴语言魅力的高阶审美思维。 4.读写结合:实践迁移升华思维:建立“阅读—分析—表达”的思维迁移链条。以“阅读—分析—表达”为核心构建思维迁移链条,推动学生从文本理解向创意表达跨越,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化与应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在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空间描写顺序,分析文中“五光十色的海水”“威武的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等具象化描写对展现“富饶”特点的作用;进入写作实践环节,设计“我的家乡‘宝藏角落’”创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课文的空间描写逻辑,先确定家乡一处有特色的地点(如公园、老街、小河),再模仿文中“先整体勾勒,再细节刻画”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该地点的景物、物产或人文场景,同时在文末加入“我眼中的家乡之美”的感悟,既要体现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迁移,又要融入个人独特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文本表达逻辑的理解,更能将阅读中习得的思维方法转化为自主表达的能力,完成从“读懂写法”到“灵活运用”的思维升级,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 (三)多元评价:量化追踪思维成长 构建覆盖“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的评价体系,精准捕捉学生思维发展轨迹: 1.制定高阶思维评价标准:围绕“分析、评价、创造”三维度,细化评价指标,如在阅读评价中,“分析能力”可分为“能否提取文本隐含信息”“能否梳理多事件逻辑关系”;“创造能力”可分为“能否提出个性化解读”“能否结合生活拓展文本意义”,形成可量化的评价量表。 2.采用多样化评价工具:除传统测试外,引入“思维成长档案”,收集学生的文本批注、课堂讨论发言记录、创意作品等,直观呈现思维变化;开展同伴互评,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互相点评作品,在交流中提升评价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 3.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每月对学生思维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结合评价数据与课堂表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如“你在文本赏析中能准确提取观点,但体会不够深刻,建议下次阅读时多标注支持观点的细节”);同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学生“创造能力薄弱”的问题,增加创意写作、项目式学习等教学环节。 四、实践价值 根据研究,我们汇编《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教学设计案例集》,收录30余个典型教学案例。本研究在促进学生发展、助力教师成长与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层面均具有显著实践价值:在学生发展维度,通过系列高阶思维培养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为后续终身学习筑牢基础;在教师成长维度,可推动教师更新传统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小学语文课堂高阶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在区域教育改革维度,研究形成的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成果,能够在区域内广泛推广,为其他学校开展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教学提供切实参考,最终带动区域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阵地,通过“教材深研—课堂重构—多元评价”的系统性策略,可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局限,让思维训练融入教学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高阶思维培养差异,优化策略的针对性与灵活性,持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中心小学 孔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