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探索
    详细内容

    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探索

    时间:2021-03-30     作者:教育文摘周报网【原创】   阅读

    综合材料创意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拓展性、丰富性,它深受学生的喜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综合材料创意画不限绘画材料,纸张、布类、粘土、麻绳、塑料、石头、瓶子等都可以作为绘画的材料。通过体验材料、探寻材料、整合材料,在创作中表现材料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创作空间和创作素材,它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一、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发展情况分析

    综合材料创意画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需要,在绘画领域中对新材料的开发和体验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对新材料引发的思考与表现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是校本活动中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深受学生的喜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材料的表现,让学生打破传统绘画材料的限制,玩出更多的精彩。

    该课自纸贴画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开发了纸贴画教程,继而在纸贴画技巧的基础上延申到布贴画、彩线贴画、纸浆画等其他材料的创意上。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创新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发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在教学中利用材料的多样性,通过三大主题的课程类型推开,丰富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历史人文、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让材料丰富儿童的创造思维。

    二、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目标

    1.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理念。

    2.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实践、体验,勇于探索,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整合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 通过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节约环保意识的目标。

    三、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突出综合材料课程的艺术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个性创作,注重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递进,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动态调整知识内容,形成认知梯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以阶段分类如下表所示:

    课程类型

    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创作

    第一周

    纸贴画

    2

    1.介绍课程内容。

    2.介绍课程工具的使用,说明制作技巧和步骤。

    教师范例演示指导。

    3.学生配色制作,完成上课的任务进度。

    4.引导学生互相欣赏,挑选出优秀、富创意的作品,能意识到自己做品的不足并改正。

    第二周

    布贴画

    2

    第三周

    瓦楞纸立体制作

    2

    第四周

    仿铜浮雕印第安女孩

    2

    第五周

    太空泥立体的画面

    2

    第六周

    石头画

    2

    第七周

    纸浆画

    2

    第八周

    彩线贴画

    2

    第九周

    瓶子的创意

    2

    民间美术主题欣赏与创意创作

    第十周

    藏族姑娘

    2

    第十一、十二周

    布老虎

    4

    根据实事、重大活动和节日等选择主题自由创作

    第十三、十四周

    传统节日主题——端午节和手工赛龙舟

    4

    第十五周

    年夜饭

    2

    第十六周

    抗击病毒

    2

    第十七周

    花盆里的仙人掌

    2

    第十八、十九周

    逃家小兔

    4

    四、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实施

    综合材料创意画教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分三个主题进行尝试,通过体验材料,探寻材料,在创作中感悟材料的多样性,在教学实施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创作——体验材料

    综合材料绘画以材料为基础,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物质特性。通过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利用技法进行大胆尝试,并赋予材料新的概念和精神。石头是一种很好的绘画材料,它有的外表光滑平坦,它有的外形酷似某种事物,有的带有自然纹理,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这个优点。在石头创作课上,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小猪佩奇》的角色上出发,让学生挑石头配角色,我让学生欣赏石头范作,从而引出课题:在石头上画画。第二环节观察与发现,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教师绘制石头的短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石头上画画的步骤。第三环节畅想与制作,学生畅想自己所带的石头,看看它是否跟什么事物有相似之处?如果单个石头无法看出与其它东西的相似之处,那两块石头凑在一起像什么呢?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像,你觉得怎样打扮它比较好看?教师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学生畅想的作品更加个性化。这里注重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组成新的画面,同时大胆用色。为避免学生创作的盲目性,我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如何做到构思独特设计新颖、如何做到形象生动富于美感,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策划。让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在学生的讨论由热烈趋于平静时,立刻让他们汇报。汇报他们所商定的创作的方向。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创造的火花会不断地闪现。在创作过程中,我不会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自由驰骋。 我将在巡视中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动手,在如何使设计上更加新颖、造型上更富于美感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提示,并根据各小组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一一解决。  

    (二)民间美术主题欣赏与创意创作——探寻材料

    民间美术主题创作将历史人文素材融入绘画主题,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材料,挖掘材料的特性,引导学生将物质材料和自己的主观经验加以组合,进行创作。如:民间美术系列《布老虎》的创作课,表现主题是布老虎。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询、向家长或老师咨询,参观民间工艺品、民俗展等方式了解布老虎的寓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通过对材料的思考、整合,选择绘画、黏土以及布贴的方式再现布老虎的艺术特点。其中绘画的方式更好的诠释了布老虎纹样的寓意;黏土布老虎在造型上与布老虎有较高的审美关联度;布贴的方式改造旧帽子,利用布贴技巧废物利用。创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将材料的特性和自己的主观经验加以融合。

    (三)根据实事、重大活动和节日等选择主题自由创作——融合材料,发挥材料的多样性

    根据社会实时发生的事件进行创作表现,或者根据时节和节日选择创作主题,自由创作时它不受材料、主题等的约束,自由创作法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通过材料增强艺术创造的多样性,不拘泥与固有材料形式自由创作,给了学生更多的表现个性的机会,学生也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表现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一课,在绘画中,注意各种形状的仙人掌,用点线面的疏密排列,大胆的进行创作,处理了画面的前后、上下的关系,让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的饱满,充满创作力和表现力。在拓展上,我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仙人掌。组织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材料?步骤如何?注意发现自己手头的材料。这样的讨论就不会留于形式,而成为学生绘画前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构思过程。学生的表现也很不错。讨论先画背景还是主体。有的同学选择太空泥,利用食品的包装盒,做花盆,制作了多肉小盆栽。他们完成这一步的作业时,我提示:可以把你所喜欢的这些人这些事,放在这个的环境下呢吗?学生们思维很活跃,经老师简单提示就纷纷把画面加工完整,添加上了人物动物,有了情节,小盆栽变成了一个小盆景。自由创作法是较常用的一种。但是可能学生无处着手,无内容可画,这时,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可以给学生一个大范围,让学生在大范围内再去选择具体题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愉悦和谐的气氛,在自由自信的状态中学习和创作,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象。

    五、综合材料创意画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评价包含“课前准备、学习态度、技法掌握、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考评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步,平时表现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综合评定分为创意、构思、材料巧用、画面整洁度、造型表现力和创造成果等。

    (二)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自评权重20%、互评权重30%、指导教师评价权重50%,最后形成综合评定等级。

    综合材料创意画的教学形式,形象生动,材料丰富多彩,对于培养求异思维、创新意识有着特有的优势。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保持学生的童心、童趣,让学生在乐趣中舒展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力。(烟台开发区第八小学  郝吉莉)

    主要参考文献:

    丘特《综合材料创意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分析》2020-04-05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喻静如《应物象形 随类赋材 》2020-01-15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