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乘着阅读的翅膀,在精神世界翱翔时间:2021-04-01         在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场中,国家级制笔大师杨松源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支毛笔,不但书写出了中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也书写出来中国书法史的不朽传奇,所以请两位选手,现场给毛笔起个名字,看谁起的名字得票多,就算赢! 
 杨宗郁给毛笔起的名字叫“竹斜”,他给毛笔起名的灵感,来源于李桥的诗《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因此他取这首诗最后一句两个字,给这支毛笔起名叫做竹斜。理由如下:首先毛笔的笔杆,本身就是用竹子或者其它材料做的,而且它长得比较挺拔,也很有竹子的那种气质。而前两句,希望在这位制笔大师的笔下,能够在纸上,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陈燕老师则说:“我为毛笔取得名字叫‘听雨’,灵感来源于蒋捷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无处不是风雨,但是人生也无处不是修行!就像我的学生一样,他们都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但他们无惧人生风雨,坚信有诗和远方。所以当手执一款名为’听雨’的毛笔时,我希望他们能够体会到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潇洒豪迈,说不定也能体会到,杜甫笔下李白‘笔落惊风雨’的豪情,这就是我的答案‘听雨’!” 看到这里,儿子问我:“你喜欢哪个名字?我喜欢‘竹斜’……”我喜欢“听雨”,而且我认为“听雨”的票数能超过前者。儿子问为什么?我说陈燕老师解得有深度,有情感。这就是语文学习提倡的深度阅读。大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陈燕老师深度阅读吸收后,再表达出来就是深度倾吐。 何为“深度阅读”?我认为深度阅就是认真地用心审看,带着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理解,将“阅”到的知识融汇于心,提炼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散发出来,形成自己的行事风格,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产生共鸣,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内涵,道德情操。 或许有人会说,阅读经典时才需要深度阅读,其他没有必要吧!其实不然,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试卷中单篇现代文阅读也需要深度阅读。怎样深度阅读呢?我觉得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接着要读懂中心思想,能品析美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艺术手法等。必要时,要联系背景,也可对比阅读,从而更深刻理解内容及主旨。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都要从作者或者人物情感方面深度思考。 比如,《四分之一块月饼》这篇文章,一个老师从学生作文中得其知家庭困难,经过交流发现他身体残疾,老师为照顾他的自尊心给他调座位,鼓励他自立自强,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努力下,男孩进步很大(最后考上医学院),为答谢老师给老师送月饼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深度阅读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着教育智慧的老师和一个身残志坚,知恩图报学生之间的爱的故事,简洁说就是“爱的教育”。这样理解完后,还应该进一步把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迁移到自己身上,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为天下爱的事业奉献而甘之如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深度阅读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要让学生有的独特感悟理解,必须进行深度阅读。只有在深度阅读中,才能深刻体会文本的厚重,使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在文字和思维的深度中,乘着阅读的翅膀,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吧!(洛阳市伊川第一初级中学 杜哲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