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堂上的运用时间:2021-04-0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小学教学活动地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丰富了小学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现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以及优化课堂效果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存在的问题 在近些年之中,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许多学校都是开始渗透这一理念,重新调整教学科目。但是,仍然有些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主,将自身重心放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科目,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了忽视的情况。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思想也极为落后,应用的方法总是以灌输式为主。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极为死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并未认识到道德和法治与自身成长和法治存在的联系。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尚幼,当前仍然处在形象思维的基本阶段。在面对一些抽象的内容时,往往很难做到深入理解。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法律等,内容跨度非常大。学生此前没有相关内容的基础,自身知识面极为狭窄,因此在初次接触时,学习压力非常大。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授课,直接向学生进行传递,很多学生由于对于道德和法治内容没有基本概念,自然无法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进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本身,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以将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此教学,不但满足学生当前的思维模式,而且还能将其潜在的学习兴趣全部激发出来,此时教学的整体效率大幅度提升。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把握新课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让一节课的开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趣味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打造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上学路上”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上学路上的情景,周围有什么建筑物,有什么标志,会遇到些什么人等。如此,通过创设情境,上学途中有可能遇到的人和物,有可能发生的事都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出来,教师借机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教育。 (二)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化知识领悟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哲理性和探究价值的内容,但是由于知识点略微抽象与复杂,与小学生熟知的生活体验有一定差距,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致,也能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由表及里地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京杭大运河”时,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大运河的壮观景象,再以PPT文字的形式解说大运河的开凿、建造历史。这样,立体化的京杭大运河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枯燥的文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学生也会得到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深化了学习过程。 (三)信息技术挖掘资源,推动个性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点,而是立足学生实情,补充与完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加强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下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多彩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课前与学生合作拍摄一段本地区的中秋节风俗习惯短视频,如中秋节人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娱乐习惯等。在视频的后半部分,再插入我国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中秋节风俗,以及中秋节的历史发展历程等。学生在制作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秋节氛围,同时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广博和精深,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出爱国情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信息技术拓展课后,促进学以致用 经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网络媒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显著提升教学成效。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其中蕴含诸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知识点。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不能受限于课堂范围,而是指导学生课下以网络为桥梁开展各式各样的交互活动,训练创新思维,促成学习动力。例如,学习《生命最宝贵》一课时,围绕“保护生命”为话题设计课外学习活动,让大家自己上网收集与“生命”有关的学习资料,可以是正面素材,也可以是负面案例。通过拓展信息并广泛交流,学生真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落实学以致用的课改目标。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目的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科重点难点,丰富教学资源,拓宽知识,方便处理复杂变化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有利于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其对于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要想更好地把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不仅要了解自身的实际需求,还要了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教师甚至学生都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契合度。因此,合理的、高效的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应以教师全面、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且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控课堂,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但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与其相关的知识及应用水平,并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新乡卫辉市击磬路中段实验小学 校长,李保勇,常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