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色为人,本色教书——品读黄厚江有感时间:2021-04-06         渐近中年,读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我原来不知道,我会这么喜欢一个人,一个穿着冲锋衣,背着小背包的半大老头儿。我原来也不知道,我会喜欢一个人关于教语文的一些文字,况且他的话听起来有点土,就像田间地头的老农,太朴实,太无华! 两年前,济南,洪家楼小学,黄厚江老师穿着冲锋衣,朴实无华的站在讲台上,带着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节文言文课——《黔之驴》。专家讲课没有PPT,这是我近年来遇到的第一次。没有PPT的课,孩子们思维活跃,课堂生成丰富多彩。不造作,不矫揉,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没有所谓震撼人心的高潮,但时时都很接地气,孩子们学的很兴奋,懂了,还能发散出许多新的很精彩的东西。游刃有余的本色派,我打心眼里喜欢,很佩服。这就算识其人了。 这个人身上都有些怎样的秘密?我开始关注他,买和他有关的书来读,渐渐的我被他“熏”着了。“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黄厚江讲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书一本一本的读下来,我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语文的内核是语文,不是唬人的流派招式,也不是虚假的热闹表演,语文之本在实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 黄厚江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老师是带着种子进课堂的人。《作文课的味道》中精选了黄老师的15个作文课堂教学案例。本着作文教学应该作用于学生写作过程的原则,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总能找到一颗“种子”,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学生的习作、学生身边的故事,或是教师的亲身经历、随笔文章,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拿来。拿来之后就是应用,黄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和设置矛盾,善于借助矛盾追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课堂。 以前,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都是我自己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许多时候,我会这样安慰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能让他们自己说了,不能浪费时间,有时间还不如让他们多背几遍”然后就心安理得的继续灌输下去:练习、巩固、讲解、改错、再练习……读了黄老师的书后,我发现可以留出多一点的时间教学生讨论、整理,留出多一点的时间教学生思考整合,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到讲台上展示自我。我开始坚持让学生到讲台上读自己写的优秀作文,坚持把每次学生作文中的优秀文章打印出来印发给学生讨论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现在,我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保护学生“被尊重”的权利,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读其书,知其人——本色为人,本色教书。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中说:“语文对学生的用处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一个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让许多语文老师迷茫了,语文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多媒体时代,PPT满天飞,影音作品时常出来点缀凑趣、小组讨论热热闹闹……语文课堂越来越眼花缭乱了。但我们时常看到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连课文都没来得急读一遍,至于语法、标点,书写,更是一团模糊,模糊一团。 传统的课堂,老师讲,学生记。课堂上缺乏思维互动,的确有许多缺点,但那时的语文课是诵读、识记,是字、词、句、段、篇,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语文,如今不合时宜了?不能与时俱进了?限制学生思维了?做老师的该何去何从?继承与发展该是个什么关系?黄厚江老师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复:老老实实教书,实实在在教书,改变传统课堂的灌输模式,还学生课堂话语权。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抓住一条主线,牵出许许多多的“萝卜”,语文课就回到了正轨。 为人师者戒浮躁,朴实无华,素面朝天,学问深处是情怀,这就是我读到的黄厚江。因为一个人,因为他的几本书,因为他的近百节课,我学会了沉静,学会了本色为人,本色教书。(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区实验中学 马梅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