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间:2021-04-2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的兴旺发达全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大多还是大搞题海战术,死拼硬打,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和灵性,更泯灭了他们的求异创新的天性。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江泽民语),他还说:“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何其重要!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原动力,它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性等组成,这些因素在创新意识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好奇感和兴奋感,以及探本求源的揭秘感,表现为为弄清事实及其因果关系而产生的各种疑问。天真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探索未知,认识新世界、开启智慧之门的内部动力。所以上课时,当老师告诉他们一个结论,他们往往会“为什么”“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时,如果教师不耐烦,甚至呵斥学生的无知,都会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造成打击。因此,老师对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他们的想法和结论与老师的答案背道而驰,也要耐心给学生指出为什么会是这样,从而保护其好奇心。例如,学生学习了《核舟记》一文,学生发出怎样在“径寸之木上为人五、为窗八、为壶、为炉、为念珠、对联、提名并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他选怎样的桃核”?又是用怎样的刻刀刻出来的?这些问题可能是“题外之问”,但如果教师仔细考虑,这些好奇心不正是学生探索创新的起始吗?如果让学生找适当的材料,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本能地去雕刻一下,不管最后是否成功,学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或收获自豪,或收获经验。这些不正是这篇课文的思想教育所在吗?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们学到了新知识,不按老师规定的死框框,死学案去死记硬背而是独立地、深入地去思考、去动手,怎么不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呢?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原始动力,它也是人类进步、探素未知的催化剂。人类从幼儿时期就会问“太阳、月亮有家吗?”“火车爬在地上跑那么快,站起来会不会更快?”到了成年,我们仍然会问“字宙有多大?”“除了地球外,哪个星球还有生命?”,“外星人的智慧比我们更高吗?”正是人类这些解不完的疑团,促使他们对大自然进行不断的探索,使人类不断进步。我们在语文课上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疑问方能探索,有探索方能有进步,有进步就才能有创新。相反,老师说一,学生说一,老师说天黑,学生赶紧蒙头睡觉,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对“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我们也可多方求知。狐狸为了吃葡萄,钻不进葡萄园,就先把自己饿瘦。等吃足了葡萄,却出不来了,就又把自己饿瘦。有人说狐狸瘦着进,瘦着出,一无所得。更多学生会求知,狐狸这样做,到底收获了什么?有人说它收获了体验,有人说它收获了经验。通过这样的求知探索,学生就会对每一件事都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思考它的因果必然,探索了新知,取得了进步,创新了意识,激活了思维。 求知欲是人的本能,有时更需要老师去激发。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诗中的“绿”字,老师要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用“吹”“刮”“飘”?让学生分组探索,然后比赛哪组探求得好。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争相发言,各抒已见。不管学生答得准确与否,他们都在思考,都在一个未知领域求异创新,争相说出自己的独到新奇的见解,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语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给予肯定和鼓励,过去的标准答案,已不再标准。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永远不能进步。要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万能的,要让学生尝试向权威挑战,学会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标新立异”。没有哥白尼的标新立异就没有“日心说”的问世,没有《共产党宣言》问世;就没有共产主义制度的诞生;没有伽利略比萨斜塔的实验,就没有大小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论断;没有“一国两制”的提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苏轼有两句诗,讲到写作运用发散求异思维的道理:“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意思是说一个人写诗,如果眼前仅局于文题,而不能由文题生发开去,那么他一定是一个不称职的诗人。其实非但写诗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均需有求异思维,方可不断创新。例如作文教学中,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定式思维都在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对其最后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嗤之以鼻,或嘲笑,或不屑。但有学生求异思维,大胆赞扬南郭先生,眼看混不下去,而有自知之明地选择离开,这与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草包一个,却尸位素食,打击、排挤有才能的新人的行为相比,不是强上千倍万倍吗?教师对这些“异端学说”,如果能及时鼓励,大加褒扬,这些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再如,对《水浒传》中宋江的招安思想行为,连毛泽东也在批判他的“投降主义”,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中,落草为寇到底是辱没祖宗、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走上此路的。从长远考虑,梁山志士们能世代为寇,与朝廷势不两立吗?因此,宋江力主招安,却是为梁山众兄弟的前途考虑,难怪连军师吴用也夸奖宋江“高瞻远瞩”。若学生能考虑到这一层,就很了不起,故对每一个结论,都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从侧面、从反面考虑一下有没有其合理性。换位思考,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合理的一面,而不能是一面之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平时多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于学生、于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方探索,努力改变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回民中学 朱广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