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课堂教学是滋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沃土
    详细内容

    课堂教学是滋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沃土

    时间:2021-04-20     作者:教育文摘周报网【原创】   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在于成果,而在与现在的小学生是否具有这两种意识,而这“一精神一能力”的培养,其主要渠道在课堂,在各科教学中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却着实令学生刻骨铭心的教学小环节里。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设氛围  大胆质疑  渗透教育

    全世界的学校正在进行的学习设计,都越来越与孩子在21世纪获得成功所需的知识相吻合。21世纪的全球经济要求人们具有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革新力,因而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成为非常重要的能力。美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科目方面表现平平,但是美国注重培养孩子的冒险、创造力和乐观、肯干精神,这使得美国许多方面在全球居于领先位置。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是21世纪的主力军,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在于成果,而在与现在的小学生是否具有这两种意识,而这“一精神一能力”的培养,其主要渠道在课堂,在各科教学中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却着实令学生刻骨铭心的教学小环节里。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做些探讨。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专家对“生命意识”的论述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针对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

    我国一项研究表明,由于气氛不活跃而引起学生智力、情绪下降的为60%——80%,另一次实验研究表明:良好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景的学习效果,成绩要好得多,最多高出16.8分。而传统教学沿袭下来的教学作风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唯命是从,缺少民主的气氛,成为制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瓶颈。教师说的话“字字是金”,巴望着让自己的每一句话像钢钉一样钉在学生的头脑中,显得气氛刻板、压抑,致使一些学生标新立异的念头在“专制”中被扼杀;学生成了被动“挨蒸”者——梁实秋笔下的“北京烤鸭”,制约了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的劲头,整堂课只听到一种声音——教师抑扬顿挫那种单调乏味的“授鱼”声,而学生机械地回答为题,这怎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站在岸上教游泳”有什么两样?记得一次低年级说话教学观摩课上,老师让同学画一个太阳后并说出一句话,同学们画的太阳红彤彤,表述的千篇一律:“我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我爱太阳。”而只有一位女同学却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于是同学们争论了起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整个课堂像炸了锅似的,这时,老师趁机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要把太阳画成绿色的?”那位同学不假思索地说:“因为绿色的凉快!”其余的同学听了,都睁大了眼睛:“我怎么没想到啊!”多么富有奇妙的遐想!这就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如果这位老师武断地批评那位同学的“胡思乱想”,一定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执教科学课《保持水土》一课时,当讲授到水、土、植物之间的联系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走出教室,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是不是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并让他们提出制止流失的建议,不到十分钟,同学们一个个走进教室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所见和建议,尽管有些建议不合理,但是学生在亲身探究中动了脑、动了口、动了手,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总之,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民主气氛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保障,民主化教学将出现师生畅所欲言、跃跃欲试的和谐场面,在探究、质疑、交流、辩论中,教师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新课标理念。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也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人在面对需要认知、研究、改造的对象时,如若能够突破某种既定事实或常规,从新的角度和层面上,得出某种新的科学认识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能力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只是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人的思维,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都与知识的积淀密切相关。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正如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作过形象比喻的那样:“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亦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生动脑,而且让他们动手,要手脑并用,当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大脑的相应部位就会从“沉睡中”兴奋起来,而创新精神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它们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通常只要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作业,圆满的回答了问题,教师就心满意足了。数学家高斯在完成1+2+3+4+……+100=?的作业时,就创造性的作了回答,由此他的老师发现了他的创造性并加以呵护和培养,最终成了数学家。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 记得有一次我上低年级语文课时,让学生用“……像……”说一句话,我一一让同学们回答,都说的非常精炼、生动,我正想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发现一位平常不爱发言的男同学仍旧把手举得高高,在我点头同意后,那位同学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把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张圆了小嘴,不约而同的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声:“啊!”我稍微一思索,立即问道:“苍蝇不是很脏吗?”“老师,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变得干净了,苍蝇不也就变得干净了吗?不也就像蜜蜂一样可爱了吗?”多么纯洁无暇的童心,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只有美好。没有丑恶。肯定的说这句话既富有创新又富有逻辑性。他的这种想法来自于他的亲身观察与思考,教师应该大力充分肯定并热情鼓励这位同学的创新意识,并且以此为例拓展全班同学的思维空间。

    再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各学科齐抓共管,教学中加强渗透教育。

    目前,各校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足开全课程,但也存在在着课程只“足、全”而忽视了“开好”。开好课程,就要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教学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坚持按教学规律办学,不加班加点、不重复训练、不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就是在开全开足的基础上,重视各学科的整合,在各学科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传授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这也是平时我们倡导的渗透教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都要重视向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的渗透教育,改变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现状。倡导各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集中说课,找准渗透切入点。比如数学课一题多解的应用题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大胆放开,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自己尝试,在尝试中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一年级数学中9加几以后的教学,只要让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加法后,8加几、7加几……教师应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学习9加几的思维方式、方法去探究;美术课教学,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基本技法,大胆想象、亲自动手,画出他们想画的图画。并要求他们用一两句话叙述图画的意思,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绘画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形成了创新意识,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开学生,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探索、失败、再探索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还要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多组织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观察、小实验、小设计等,通过这些经常性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靠我们教师在平时点滴教学中有意渗透,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课堂教学就是滋生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大梁王小学 张令高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