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尝试
    详细内容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尝试

    时间:2021-04-21     作者:教育文摘周报网【原创】   阅读

    【内容摘要】

    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培养需要认真贯彻国家新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语文学科教学中名著阅读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所不能忽视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名著阅读 问题探究 尝试

    【正  文】

    初中语文学科是重要科目之一,承担着学科基石的重任。阅读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名著阅读也是近些年中考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受到众多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视。我们在满足教学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名著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加强重视,也是本文所重点探究的一项内容,并对相关问题加以尝试解决。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一)阅读名著的功利性较强,为了应试而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给出了阅读的范围、阅读方法、名著的艺术特色等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打开了走近名著的大门,给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百花园。但在初中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侧重于让学生加深对名著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不够深入。教师重教材文本讲解,学生轻名著整本阅读挖掘,存在“抽空看”和“背考点”现象,以达到为中考服务的目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是期中和期末考试前的突击性、暂时性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缺少一以贯之的教学计划和阅读计划,也缺少系统性的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成果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也会对名著阅读失去兴趣,更不会从中获得整体的、全面的提升。

    (二)指导方法不当,学生能力提升不足,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受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影响,他们在阅读名著时会倾向于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直接视而不见。如《西游记》学生看的是津津有味,而面对《红楼梦》则都是抓耳挠腮,满头冒汗。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会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摘抄记录等方法,没有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阅读效率十分低下,往往是前面读着,后面忘着。在阅读速度方面,学生会出现指读和逐字阅读的情况,阅读速度很慢,不利于学生快速阅读长篇著作;也有一目十行的情况,这样会失去品味文学经典的滋味,不利于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的良苦用心。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保持精神的集中,更不利于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所以,有很多同学的阅读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没有去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对于作品的理解,学生们缺乏深入、独立的思考,没有创新性的理解和感悟,往往会出现死记硬背和人云亦云的情况。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解决方法的尝试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名著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

    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既是中考的要求,更是增加学生文学积淀、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做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下功夫,既要认清现状,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努力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为学生的人生增添一抹文学色彩!(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凯伦)

    参考书目:

    《河南教育》《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等报刊

    《古诗词文吟诵》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少松

    《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 人民文献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