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低年级阅读也要聚焦“理解”——以《狐假虎威》的教学为例时间:2021-05-08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富有童趣,描写生动,情节可谓是一波三折,语言的渲染性也很强,孩子们很乐于阅读。文章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对于低年级学段学生阅读习惯,其里面的文本很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根据焦点阅读的基本原理,身为师者,我们不光要关注文本的深层意义,更应该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抓住文本语言,采用问题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那么,作为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聚焦点和问题点放在哪里呢? 我认为可以着重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狐狸能够虎口脱险的原因是什么?二是百兽是被狐狸的威风所吓跑,老虎为什么信以为真?这两个问题也是整个文章的重点所在,两个大问题可串联整篇内容。 首先,我们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整体梗概。这样一来可以从开始就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其次,展开第一层次教学中问题链的构建。 从你的阅读中可以得知狐狸怕不怕老虎?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害怕, 从逃窜的“窜”字可知。) 既然狐狸害怕老虎,他为什么又敢反问老虎?问的时候还“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因为狐狸现在束手无策,只能仗着自己的气势来唬住老虎,其实内心很害怕。“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明他反应快,而是现在内心正在酝酿一个坏主意。) 那接着老师可以顺势发问:狐狸对老虎说了几次话?都说了什么? 两次。先是说,“你敢吃我?”(质问的语气,表现 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是虚张声势。)然后说,“老天爷派 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 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从“你敢”到“看你有多大的 胆子”,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地位。) 这两句话一短一长,能否互换一下?(不行。为了让自己活命,短句是先从气势上吓到对方,长句就是进一步压迫。如果先说很多,可能还没张口就被吃了。) 狐狸对老虎又是怎么说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狐狸先是“扯着嗓子”,目的是拉高声音分贝,再是语气由质问转为更为严厉的训斥,进一步凸显“老天爷派来”天选之子的强势姿态。) 老虎的反应是什么?他是怎么说的?老虎说,“为什么不敢?”(表示不明白)他的反应先是“一愣”,再是“被蒙住了”,于是“ 松开了爪子”。至此,狐狸虎口脱险。 说明狐狸的第一条计谋得逞了。 这里看似繁杂的发纹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这不是要我们给学生讲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而是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如果说课文的第一层次侧重于语言,只是从“听” 的角度,刻画老虎被狐狸的话蒙住了,那么课文的第二层次,则侧重于行动,是从“看”的角度,描写老虎被 狐狸呈现的百兽管理者的“威风”所折服——毕竟眼见 为实嘛。在这里,狐狸明白,老虎的“蒙”是一时的,一旦清醒,自己仍难逃被吃的厄运,因此必须想出一个长久的安全之策,于是对老虎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一个“带” 字,就开启了下面的“假”。因为狐狸、老虎分别出场,狐狸就无法导演“假借”的戏剧。而且,这一“带” 字狐狸把自己安排在主动的地位,把老虎处于被动状态。“摇了摇尾巴” 是狐狸被老虎“松开爪子”的动作。狐狸的坦然反而更加使老虎容易相信狐狸的计谋而丧失警惕。 那么,狐狸、老虎、小动物等各自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理状态又是如何?这只要作一下简单比较不过分讲解也就很清楚。狐狸走在前,动作是“摇头摆尾”,神态是“神 气活现”;老虎跟在后,动作是“东张西望”,神态是“半信半疑”。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十分清楚。而森林里的野猪、小鹿、兔子等小动物们看到狐狸的行为、神态为什么都很“纳闷”呢?因为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这一 反常,促使他们能迅速发现狐狸身后,在树木草丛掩映 下还有只大老虎!于是吓得撒腿就跑。于是,老虎信以为真,狐狸转危为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狐假虎威》,除了语言以外,狐狸和老虎神态与心理活动变化也是个重点。从老虎看,他从“扑过去”,“逮住了”狐狸的主动者,经过“一愣”,“蒙住了”,“半信半疑”,到最终“信以为真”,他处处被动,步步失守,终于上当受骗。 而反观狐狸,则恰恰相反,变被动为主动,这从他前后三次说话的神态上很清楚地看出。第一次说话狐狸是“扯着嗓子”,这是虚张声势。第二次抓住老虎“一愣”的时机,狐狸进一步把 大话发挥到极致,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把老虎打蒙。第三次说话时,狐狸“摇了摇尾巴”,他已不需要再用语 言吓唬老虎了,为了长久安全,他要假借老虎的威风装扮自己,用行动让老虎相信自己是来管百兽的,大家都怕他。所以抓住狐狸的神态变化,指导学生阅读狐狸的 三次言说,或比较朗读,或表演朗读,学生对课文就更容易获得真切的理解。 进入新课程我们的文本阅读更多的呼唤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想我们应该冷静的对待这些“多元”与“独特”。过度的解读都会对文本价值取向错位与迷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倡导文本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阐述基础上守住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商丘市实验学校 王婉) | 
 
                    
                 
                    
                
 
                        